台湾漫画家朱德庸有一部作品,名字很有趣,叫做「大家都有病」。书里描绘的是一个有病的社会,一个有病的时代。在刻画种种病态的画笔下,流露出一种大悲悯情怀,呼吁现代人简单下来,慢下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步调,享受属于自己的「慢时尚」。
果真慢下来,那还是有病,名字就叫「拖延症」。百度一下,看看如何定义这个症候群:「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
之所以说是普遍现象,是因为大多数人都有拖拖拉拉的习惯,比如说做家务,本来计划周六起床之后好好收拾一下家,结果刷刷朋友圈、打打游戏或是聊聊电话之后,一天的时间就过去了。晚上想,那就明天再收拾吧。等过了周日,家里依旧一团糟。这就是「拖延症」,尽管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相似的场景可以应用到减肥、戒烟,或是某些疾病的治疗上。
但是,「拖延症」会造成不安和愧疚,「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如果说具体表现,比如在工作中,接到一个任务后,却迟迟不肯行动。按照常规的行为规则,我们应该表现出积极的行动,规划好时间表,按部就班去完成。可是我们的工作状态却常常和任务背道而驰,借口总是有的,比如说:「我本来就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迟两天也没有什么关系吧。」
「Just do it」,据说这是解决「拖延症」的最佳办法。可是,当真正意识到「拖延症」起作用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Robert·Pozen写了一本关于超高效率的书,他提出一个OHIO规则:即立马去做。每次收到邮件我就告诉自己「我可以立马回复,也可以先把它扔到一边。但是,我似乎没有妥协的余地,也就是说早回复晚回复都得回复,所以现在就去做吧。
其实,我觉得根治「拖延症」的办法还有一个,那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喜欢当下自己的生活状态,把时间花在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事情上。」然后,完成预期的工作,不管大小,只要画上句号,就能给自己点一个赞,开心笑一下。
朱德庸说得好:「这个社会把人逼疯了,大家都很惨,但只要你还保有幽默,笑得出来,你就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