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等背后的心理分析:给孩子适度的爱——蛋壳心理

作者:自己的学习策略 2018-01-19阅读:1185次

蛋壳,一碰即碎,可以说是娇弱、脆弱的代名词。然而,近几年,心理学家常常拿它与现在孩子们的心理联系在一起,称现在大多数孩子的心理是“蛋壳心理”。

最近几年,我们常常会在媒体上看到这样的信息:***学生因为不堪学习重负,跳楼自杀:***同学因为考试失利,做出了不理智的事情……而在我们周围,我们也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孩子因为对家长的教育不满而离家出走;***孩子因为不堪忍受失败的打击而从此一踱不振……

对此,很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样评价这些孩子:

他们只能听赞美之词,听不得半点反对意见,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更是抱有逆反心理;

他们外表高傲,但内心却敏感多疑,非常脆弱;

他们能接受成功,却不能面对失败;

总之,他们的心理用蛋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学生自杀……等背后的心理分析:给孩子适度的爱——蛋壳心理

大多数的家长都知道,拥有蛋壳心理的孩子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如离家出走、自虐、自杀等。但家长们也许并不了解,这种蛋壳心理还很容易使孩子形成一些边缘性格,如自卑、孤僻等。因为拥有蛋壳心理的孩子一般都会对自己缺乏信心不能肯定自己,同时还十分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因此,为了保护自己,在与人接触时他们会故意退缩,因此性格很容易向孤僻演化。另外,他们情绪丰富、敏感,常常会采用敌对、攻击、报复等行为去处理与他人的冲突。所以,蛋壳心理是值得大多数家长警惕的一种心理。

那么,孩子的这种奇怪的蛋壳心理是怎样形成的呢?

心理学家表示,孩子的这种蛋壳心理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溺爱;

二是在孩子心理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家长对其采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

学生自杀……等背后的心理分析:给孩子适度的爱——蛋壳心理

首先,家长的溺爱是导致孩子蛋壳心理产生的最直接原因。

豆豆从小就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家里从来都是他的“地盘”他做主。面对他的一些过分行为,比如霸道、不讲礼貌等,爸爸妈妈从来都是这么说:“孩子还小,就这一个宝贝,我们不心疼他心疼谁呀……”因此,在家里,豆豆所有的事情,包括洗脸、穿衣服、穿鞋等,都是由爸爸妈妈代替来做。

一次,在幼儿园组织的穿衣服比赛中就豆豆那组没有拿到小红旗,别的小朋友都说是因为豆豆穿得慢,所以他们组才失败了。面对小朋友的埋怨,豆豆很伤心,第二天早晨说什么也不肯去幼儿园妈妈又哄又劝,但豆豆竟然爬到窗口去示威:“你们再逼我去幼儿园,我就从这里跳下去……”

看,这就是溺爱的结果。如果孩子从小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他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孩子最终是要离开父母的,当离开父母时,如果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不会,他们将如何生存呢?

更重要的是,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受不了一点挫折,真的就像蛋壳一般脆弱。上面事例中的豆豆,因为输了比赛而受到小朋友的埋怨,他就觉得好像天塌下来了,说什么也不肯再去幼儿园,甚至以死相逼。如此小的一个挫折,对于他来说就成了过不去的坎儿,儿童时期有家长可以给他阻挡风浪,但等他需要独自面对社会时,他又如何应对呢?

学生自杀……等背后的心理分析:给孩子适度的爱——蛋壳心理

其次,孩子蛋壳心理的形成,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在孩子心理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家长运用了错误的教育方式。

儿童期和少年期是孩子心理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期,尤其是5一6岁和12-13岁这两个年龄段也就是小学入学前后和青春期。这两个年龄段都是孩子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自身的成长变化让他们变得混乱,因此,在心理上必然要经过一次“波动”,才能完成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环境的整合与适应。在这个时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决定着孩子一生的性格。

例如,5岁的孩子在幼儿园第一次受到他人的欺负,当他向家长诉说时,如果家长能够耐心地倾听并且细致地给予引导,那孩子的这种交流行为就会得到鼓励,下次他还会用同样的方式与家长交流。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养成了积极交流的习惯,并迁移、运用在今后生活的各种境遇之中,逐渐形成坦诚、大胆地与别人沟通的性格。

但是,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的委屈时,如果家长用不理不睬的态度对待孩子,甚至是嘲笑孩子,这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巨大的。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脆弱,形成蛋壳心理。那孩子以后就会缄默不言、闭锁心灵,进而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

由此可见,要避免孩子形成蛋壳心理,家长就要给孩子适度的、科学的爱。

学生自杀……等背后的心理分析:给孩子适度的爱——蛋壳心理

不溺爱孩子,家长首先就要放弃包办,不仅要让孩子学会自理,还要适当地对他们进行一些挫折教育,以使他们的心灵更加坚强。

一次,一位家长对我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在生活方面孩子不可能经受挫折;我家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好,在学习方面也不可能经受挫折。我们做家长的又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的确,这对于现在的大多数家长来说是一件难事,但用心的家长总会想出办法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家长的经验:

孩子没有机会自己经历挫折,但他身边的人总会有经历挫折的,我们可以借身边人的挫折来教育他们。

例如,有一次,孩子放学回家后告诉我,他们班上一位同学的母亲得病去世了。我这样问他说:“那你们班那位同学现在状态怎么样?”

“她很伤心,经常偷偷地自己哭。”

“要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样?”

“我不知道。”

“那我们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妈妈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再也回不来了,你每天回家后再也看不到妈妈,没人给你做饭、洗衣服,当然,也不会有人这样握着你的小手跟你说话了,你会怎么样?”

“妈妈,不会的,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没想到儿子竟然流下泪来。

我摸了摸孩子的头继续说:“如果真有这样一天,妈妈希望你能够坚强、乐观、快乐地生活下去。有些挫折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就像你们班那位同学一样,如果她现在能够坚强、乐观地渡过难关,那这段经历将成为她一生的财富。你懂吗?”儿子眼里含着泪,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其实,不管这个孩子是否全部听懂了家长的话,这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心灵经受了一次挫折的洗札。由此,他的心理将一步步脱离“蛋壳”,一点点变得坚强起来。

这位家长确实是一位聪明的家长,她懂得把别人身上的挫折嫁接到自己孩子身上,对其进行挫折教育。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管外部条件如何,只要家长用心,任何孩子都能成为优秀的孩子

学生自杀……等背后的心理分析:给孩子适度的爱——蛋壳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