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习得性口吃患者的临床心理治疗医案

作者:高位科技 2018-02-19阅读:4427次

1引言

习得性口吃是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最常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1],口吃患者在语言神经系统方面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其完全是由于不良的精神因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从心理方面来说,口吃大体上由于口吃者不惜一切地避免口吃所引起的。长期受口吃问题困扰的患者,易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消极情绪,越恐惧越焦虑,人的压力也就越大,口吃也变得更加频繁,更加严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传统的口吃治疗只要包括慢发音和心理辅导两种手段[2],心理辅导以认知行为疗法为主,通过有意识的言语操作和行为操作,改变个体的认知系统,从而实现情绪调节。心理治疗能减少药物剂量,阻止社会功能的严重缺损[3]。这种方法使一部分患者降低了心理压力,使口吃问题得以缓解。但还有一部分患者经调整后遇到特殊情境又复发,这样更增加了口吃患者的心理压力。

如果缺乏咨询人员必要的引导,很难进行深入的感悟和内化,往往处于“理虽通,情难融,意难转,行难改”的境况[4]。针对口吃问题的反复复发性,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才能最终摆脱困扰。而关于这方面的现成的心理治疗理论还比较匮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苦恼,笔者尝试着综合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神经语言学的理论研究对习得性口吃的心理机制做了新的理论解释,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习得性口吃进行系统干预,通过一成功案例初步证实这一方法在临床口吃治疗中的有效性。

2对象和方法

2.1对象报告对象李某,男,16岁,辽宁人,高一,来咨询时就读于大连某高中。

来访者口吃源于在幼儿园时和小朋友习得,上小学后口吃严重,自诉当时自己很想改掉,但越急于改,口吃反到严重。升如初中后,口吃程度更加严重,父母带其到当地医院心理科进行过短期治疗,口吃症状有所缓解,后自己长期练习朗读,口吃基本消除。但由于升入高中在校住宿,寝室里有一个口吃的同学,每次一听到这个同学说话,自己就会在心里想自己有口吃的毛病,总担心自己也会口吃,结果一开口说话就真的口吃了。

现在发展到不仅仅是这个口吃的同学说话,而是只要听见有人说话他就开始不自觉的观察说话人是不是也有语言表达不流利的问题,一旦发现说错了一句就开始担心,怕自己也一样说错。为此,感到恐惧焦虑,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咨询前对来访者心理健康水平测试采用SCL-90量表[5]测得异常因子:焦虑、恐怖。

2.2方法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并结合元认知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6]和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对来访者进行干预与治疗。咨询过程及治疗方法:

我们在临床上通常先进行认知调整,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新的了解,能够用我们的理论对自己的病情进行新的解释。大部分患者在了解自己的病因后,心理压力都会得到很大的缓解。接下来通过肌肉放松训练,对其进行场景的脱敏练习。此外还教他些小程序放松方法,即把肌肉放松练习合并成几个简单的部分,利于在短时间内操作,用来应付一些陌生的场面。

第1次咨询:(第1天)面谈。首先对来访者采用认知疗法对其进行认知方面的调整,通过改变他的认知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7]。让其明白习得性口吃是由于精神作用的参与下,植物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等方面的功能协调障碍所致。让来访者认识到,由于过敏性的焦虑情绪遇到刺激建立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为了缓解焦虑情绪,才产生口吃。

同时,除情绪因素的影响外,更关键的是形成口吃问题的一系列程序性知识。在其大脑中已经开始运行。外界信息作为一种刺激输入大脑,经过分析加工和整合后,就会产生一定的情绪反映,这种反映受到大脑边缘系统和下丘脑的调节,并激发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引起一系列的躯体生理反应。因此可以认为导致植物神经系统的心理因素就是情绪因素。也就是说恐惧焦虑情绪是导致口吃的主要原因。如果消除这种负性情绪反应,口吃的生理反应就会消失。

根据人们在暗示条件下具有超强学习能力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患者在催眠、放松状态下学习一种新的知识、情绪情感反应或行为方式,以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目的。因此,通过放松训练,帮助患者建立一种适应的条件性情绪反射代替原有的非适应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即可消除患者的口吃反应。通过认知调整让来访者对其口吃形成的心理机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并交代他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要坚持记治疗日记。

第2次咨询:(第2天)根据来访者在不同生活情景中口吃的轻重程度选取了生活中几个典型的刺激情境对其进行了心理放松训练。针对让其产生焦虑的每个场景进行脱敏练习,并且按照影响焦虑水平的级别进行排序。如:在寝室同学面前,在课堂老师提问时,在食堂打饭时,在遇到陌生人时这样4个场景。

针对每一个使他产生焦虑的具体场景采用渐进式肌肉放松结合场景想像放松的方法。在其完全进入放松状态时充分调动其积极情绪,没有了焦虑情绪,口吃现象就会自动消失。并建议他平时每天坚持体育锻炼,锻炼的方式最好为慢跑,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微微出汗为最佳状态。通过体育锻炼调整体内激素,使焦虑水平降低。

第3次咨询:(第5天)运用临床暗示技术,在来访者身体达到非常放松、心情非常愉快的状态下,采用情感组织者技术[8]将设计好的一套恰当程序性知识输入到其大脑中,并经过反复训练,使其达到自动运行习惯化的程度。这样,原本存在于来访者大脑中的旧程序性知识被新输入的知识所取代,从而阻止了原有条件性情绪的发生,控制了其潜意识行为即口吃问题。

具体方法如下:在进行放松训练之前,通过面谈了解来访者以往的成功经验以及他将来的理想生活,在临床放松训练时,让其想像其以往的成功体验或未来的理想生活来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使之与原来的不良的刺激情境建立新的反射,产生新的积极情绪反应。

第4次咨询:(第6天)巩固训练效果。放松训练后对训练结果进行了一次初步检查,经过症状自评量表测得各项指标均到达正常范围,对来访者良好的训练效果进行了积极的肯定,并鼓励他继续努力进行放松训练。教给他小程序放松的方法,以便他在紧急特殊情况下,如果再次出现高焦虑情绪,可以自觉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做到“一念放下”。并建议他在学会放松练习之后,每天晚上临睡前进行自我放松练习,并约定一个月后进行回访咨询。

第5次回访咨询:(第37天即一个月后)来访者反馈这一个月内其口吃问题基本消除,只是偶尔会出现几次,但自己不再紧张、焦虑,而是能用小程序性放松来调整,并且能控制住。能以一种轻松,平静的心情和别人进行交流。他对口吃的关注也越来越少,此时的疗效已趋于平稳。来访者表示自己有信心完全消除口吃问题。

3结果

3.1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得各项指标均到达正常范围。

3.2来访者自我评估:通过短期的心理治疗,对自己的口吃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通过元认知干预技术、放松练习和系统脱敏技术的综合运用,口吃问题基本解决,并对自己充满信心。

3.3咨询师评估:来访者对自己口吃问题的形成能做合理的解释并掌握了放松练习的基本方法,口吃问题基本解决。

4讨论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治疗此类的心因性疾病的关键在于控制情绪这个关键变量。在此案例中,通过心理训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放松情绪的方法,使口吃现象逐渐的减少,这样就缓解了患者长期以来的巨大压力,情绪就会更加的放松,对自己的信心不断的增强,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最后对这个问题不再关注达到了预期的治疗目的。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案例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增加案例的积累,进一步使治疗方法规范,形成一种可以广泛适用的有效疗法。

5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anu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njuries and causes of death.Geneva: WHO.Vo1.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1997.202

[2]宁宁,卢春明,彭聃龄等.口吃者的言语计划缺陷.心理科学.2007,39(2):222

[3]宫艳芬.心理干预对抑郁障碍患者治疗的影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54

[4]钱福永.当代中国心理咨询的误区.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70

[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6]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46

[7]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70

[8]金洪源.刘群.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战略新一代技术开发[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