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自卑,但仍然可以有超越

作者:七月落雪 2018-02-21阅读:603次

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恩爱,他们的孩子也大都可爱;父母无爱,他们的孩子也大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父母的婚姻质量影响孩子一生。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但仍然可以有超越​当一个人面临一个他无法应付的难题,并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的时候,就会产生自卑感。

每个人都有感到无助、自卑的时候,自卑感并不能被完全消除,只有知道自己在什么情景下会自卑,以及自卑感会如何影响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自卑感,是我们改善自身处境的动力之源,也是我们追求优越感的源动力。

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感的恰当追求,就能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虽然阿德勒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但童年时期的他仍然深受“自卑感”的困扰。阿德勒的大哥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而且体格健硕,这让身患佝偻病、长相丑陋的阿德勒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对抗情绪。

于是,阿德勒就拼命学习,想通过获得成功来补偿自己的身体缺陷。后来,他如愿地成了一名医生,并将他的专业技能进行展示和传授,此后,名声大振。

正是这些潜藏在阿德勒内心深处的自卑因子在一直鞭挞着他,不断地寻找生命的意义,一步一步地实现自我超越。

基于亲身的真实感悟和大量临床实验说明,再加上阿德勒深入的剖析与研究,才使得《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成为现代社会人类必读个体心理学经典。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自卑与超越》,读取其中的精华。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但仍然可以有超越​你为什么会自卑?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一个人终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阿德勒也说,我在所有的成人身上发现了他们童年时代留下的永恒记忆。成长中的困境皆来自于家庭环境内竞争的存在和合作的缺失。

想要了解自卑感的来源,除了先天缺陷的客观原因,主观原因还是要从一个人的童年时代究其根源,比如童年时经历的贫穷、被忽视、溺爱、兄妹间的竞争等等。

很多心理咨询师会通过询问早期的回忆,来了解对方的童年经历。因为早期的回忆能显示出个人生活样式的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

独生子女的早期回忆一般跟父母有关,非独生子女的早期回忆一般跟自己的兄弟姐妹有关。具体内容无非是父母的偏爱和冷落,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关爱和嫉妒。

父母如果重男轻女,女孩几乎无法避免会产生自卑感。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女孩如果处理不好自卑感,就会变成过度依赖男人的附属品。

父母如果过度宠溺孩子,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依赖的心理,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日后一旦遇到困难,孩子就会产生无助自卑的心理,不是选择求助于他人,就是选择逃避现实。

父母如果总夸相对懂事又可爱的孩子,另一个孩子会相形见绌,显得灰心丧气,然后他会通过各种无理取闹或者匪夷所思的方式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日后长大,他依旧会通过同样的方式来博得他人的注意。在迎接弟妹的到来之前,家中最大的那个孩子都享受过一段“独生子女”的优待。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到来,大孩子被迫立即调整自己来适应新的处境——他不再是父母唯一的孩子。

这个时候父母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父母能让大孩子依然感受到一如既往的关爱,并肯定大孩子在家里的地位依旧牢固,还帮助大孩子做好迎接弟妹的准备,那么一切就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反之,在“失宠”的感觉中长大的大孩子,日后会变得越来越悲观,人际关系也很差。

如今国家已经开放了二胎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在迎接二胎的到来。作为父母,都不应该偏爱家中的某一个孩子,因为偏爱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

除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还有贫穷等外部因素也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虽然贫穷本身并不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毕竟有的孩子对贫穷甚至还没有概念。真正导致孩子自卑的,是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

比如,家里比较穷的孩子去学校上学,看到家境好的孩子,会不自觉地进行比较。

有时候,一些家境好的孩子还会看不起贫穷的孩子,取笑或者冷落他。这些都会让自卑感在孩子心里发芽。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但仍然可以有超越​你补偿自卑感的方式正确吗?

自卑感往往会带来紧张、沮丧、抑郁等负面的情绪,然而这些情绪问题,会在某些行为中得到释放。

我们总说,要想知道一个人缺什么,就看他平时总在炫耀些什么。

这句话是有心理依据的,它恰好说明了自卑感与优越感的关系。

当一个人自卑的时候,他总是采取一些能产生优越感的行为来作为补偿,但实质上,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先来说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一个矮子很自卑,他总是想方设法去“变高”,但他“变高”的方式在别人看来都有些不正常。

比如,在教室里的时候,他会去找梯子,然后爬到黑板上面去坐着。那种俯视全班的感觉瞬间让他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

当然,这个矮子还会经常站在椅子、桌子上,或者蹦跳攀爬,因为他觉得这些方式都能让他看起来更高。

借助外力来“变高”,是这个矮子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的方式。对他来说,优越感就是让自己变得更高,所以搬凳子、爬梯子都是他对此付出的行为。他认识不到自己的优越感并不合理,所以就没法改变那些匪夷所思的行为。

想要改变这些“不正常的行为”,就得先从优越感目标入手。

优越感目标包括职业目标、学习目标、生活目标,等等。因此,没有人能清晰定位自己的优越感目标,并对其进行全面描述。它是一种人生努力的方向,是一种动态的趋势,是需要在不断摸索猜测中确立下来的。

但是不管是什么目标,如果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学会了突破自我的限制,真正地完成了对自卑感的补偿。

比如,一个消化不良的儿童可能认为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然后他会因此关注饮食,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就可以改善他的处境。最后,他成为了一名大厨或者饮食专家。

当然,如果树立了错误的优越感目标,而自己又意识不到,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跟周围的人合作了。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劝服他们,首先不能轻率评价他们为实现优越感做出的努力,接着再告诉他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受阻,但是还会有新的出路。

如果你身边也有像故事中的矮子那种人,请告诉他,成人的身高是没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发扬自身的其他的优点,来弥补这一缺陷。比如,好好学习,充实自己,让自己在某一领域有发挥的余地,活出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但仍然可以有超越​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认识并实现生命的意义,是超越自卑的根本途径。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一直以来,大家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尤其是身处困境的人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思考。因为如果大家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无须面对任何艰难困苦,这种问题也就不复存在。

然而,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生命的意义,人们的一举一动中都蕴藏着对世界和自身的总结——用自身的存在去解释生命的意义。

阿德勒指出,人生所面对的一切问题都是由三大约束而生的,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找到对自己人生意义的解读。

第一种约束是,我们居住在地球这样一个贫瘠的星球之上,别无去处。我们必须受其种种限制,只能利用其提供的可能性发展前进。也就是我们说的职业问题。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知道自己今后想要从事的职业,那么他的成长发展就会顺利很多。

一个人职业兴趣的萌芽产生于年少时,四五岁前的努力和训练对孩子成年后的活动方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通常我们问一个孩子的梦想是什么,他经常会脱口而出,但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选择它作为梦想。

成人的任务就是,透过孩子的梦想识别出他的潜在目标,观察他努力的方向,以及他会通过怎样的努力去追求这个目标。

但不是每个儿童都很幸运地坚持并发展自己年幼时的兴趣,因为经济因素或人为的压力而被迫放弃自己的兴趣的例子比比皆是。

家庭生活环境是职业兴趣产生的源头,进一步拓展训练的环境是在学校。

因此,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努力让每一名儿童得到更好的兴趣培养,帮助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旦孩子确定了自己的职业选择,我们就要表示尊重,因为我们没法判断职业的高低贵贱。

只要是恪守职责,致力于奉献他人和社会,他就跟所有人一样是个栋梁之才。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但仍然可以有超越​第二种约束是,我们的身边尽是他人,我们生活中与他们的联系中。个人的缺点和限制决定了他不可能独自实现他的目标。也就是我们说的人际问题。

如果一个人觉得其他人并不友好,他被一群敌人包围,他就没法交朋友。

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感受,他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

所以说,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不是先天的,它的发展离不开早期家人和老师的培育和关注。

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或者班集体中的一员,并让他学会关心每一个成员。

孩子可以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学会关心同伴。

第三种约束是,人类分男女两性,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的维持必须接纳这个现实。也就是我们说的婚姻问题。

第一步,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婚姻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任何一方都无法接受从属位置。

通常婚姻的破裂是由于伴侣间没能不遗余力地合作,没有一起努力经营婚姻。

毕竟两个人一旦结合在一起,两个人的关系就开始有了种种可能,这个仅仅靠爱情是无法维系下去的,需要两个人一起经营。

实现婚姻幸福的第二步,我们给对方的爱,必须要超过给自己的关爱。只有双方都持此态度,平等的关系才有可能达成。

一个人在四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对爱情的主要态度。

在孩子关注异性并选择喜欢的伙伴时,我们不应该大惊小怪并阻挠他,而是应该把它看成是孩子为了爱情和婚姻所做的一种努力和准备。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爱情是一项了不起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需要人们精心准备。

这样一来,我们就在孩子心中树立了一种爱情的理想模式,孩子就会在今后的爱情生活中成为合格的伴侣。

如果一个人能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并通过有价值的工作和美满的婚姻贡献社会,他就绝对不会感到自卑受挫。
每个人都会有自卑,但仍然可以有超越​解读了人生的三大问题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生命意义: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自我,关心朋友,融入集体,守护爱人,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那么有人肯定会说:有些人生来就饱受残疾的痛苦,他们在年少时经历了很多的压力,周围人的怜悯、嘲笑或者躲避都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恐怕他们难以关爱周围的人,并认同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但是,一个人身体状况的好坏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意志强弱的标准。

就阿德勒来说,他自己就是一位生理器官不健全的人,前面说的那些困境他都经历过。但他从一开始就在寻找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而不是把问题归咎于遗传或者身体状况。

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残疾儿童受到了正确的引导训练,进而克服了这些苦难,并在克服的过程中,发展出特别的有效技能,为社会做出了新的贡献。

这个世界上不乏有听疾的音乐家,有视觉障碍的画家,而他们之所以能成就自我,说明他们拥有训练有素的心灵支撑,这让他们比正常人更懂得如何灵活运用自己的感官。

只要灵魂找到了克服困境的正确方法,不健全的器官就可以衍生出巨大的优势,实现自我超越,创造出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