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在判断一个人情商是否够高,有一项重要指标是看他对自身情绪管理的能力。但情绪这东西真的是用来“管理”的吗?正如李笑来老师对时间管理的质疑:时间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与时间做朋友,你唯有做到的是管理自己。
情绪管理也如是。情绪的网络释义是指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也就是说,情绪是心理和生理双向影响的一个呈现。
生理上情绪的呈现是不可逆的,无论你是快乐、兴奋,还是生气、难过、委屈、愤怒,这些情绪产生的身体反应不会戛然而止,除非出现新的事情改变了你的主观认知,你再产生新的身体感受。
而在心理上,人的感受建立在主观认知上,认知是可逆可改变的。譬如常拿来比喻乐观者和悲观者心态的例子:当你很渴很渴的时候看到有半杯水,乐观者会庆幸还有半杯水,悲观者会哀叹怎么只有半杯水。
当你改变你的认知方式,同一样东西,你会看出不同的感受。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不同的阶段会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因为他的主观认知在不断刷新。反过来,当一个人认知水平停滞不前,对所有事情的看法基本就是一个「过时」的状态。
当我们无法控制情绪而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时,我们常常后悔不已却总是在下一次的时候再一次控制不住自己。“攘外必先安内。”想要制止对外的冲突,必先处理好对内的冲突。我们对别人的态度,很多时候是对自己态度的一个投射。
有人说,我生气、愤怒......那都是别人,又有人会说,所有事情只是我一个人的错。在判断对错的时候如何做到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的合理平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老板对一位员工破口大骂,骂得员工抬不起头。这是因为老板脾气太差还是员工做得太差还是还有其他因素?
根据《社会心理学》里的共变模式理论,可以有三点信息可以分析这件事:
共时性信息:其他人对相同的刺激曾做出什么行为,比如其他人平时是否也会对该员工大呼小叫。
特殊性信息:指行为者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如何,比如这名老板是不是也会对其他员工这样不耐烦。
一致性信息:指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环境下,被观察的行为出现在同一个行为者和同一个刺激之间的频率。比如这名老板是不是不管店里忙不忙都经常责骂这位员工?
当某种行为的共识性及特殊性低但一致性高时,即老板不管忙不忙都会骂员工,人们很可能会做内部归因,即认为该行为与老板的性格本身有关。当共识性、特殊性和一致性都很高时,我们很可能做外部归因,即认为事情和该员工本身有关。当一致性低时,我们往往会认为是环境中的某种特殊因素导致了行为,比如老板刚刚得知一个坏消息,于是对员工大发脾气。
这个理论代入任何一个情境、角色都有助于你去厘清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对你所关注的事情的联系度。只是一般人情绪来的时候难以做到理性,所以事后反思情绪的来去显得尤为重要。
当情绪发生的时候请接纳,因为身体的感受是不可撤回的。你需要的是从改变你的认知上入手,慢慢地让情绪淡下去。既不压抑情绪,也不坐以待毙,这样才是最好的情绪处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