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24个小时,“吃”这件事花费了你多少时间?仔细想想或许你会惊讶自己竟然花了这么多时间在吃或与吃有关的事情上。可是大家有想过对于“吃”这件事情上,除了表面的“好吃与否”“选择吃什么”外背后其实蕴藏着许多有趣的心理学。
有的人无辣不欢,有的人却只要吃一点辣就直冒冷汗;
有的人爱吃榴莲,有的人却只要闻到榴莲的味道反胃恶心;
有的人爱喝黑咖啡的苦,有的人喝咖啡却一定要放糖和奶。。。
难道是因为他们都来自不同的星球吗?其实“吃”不仅仅只是满足自身对美食的欲望,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行为,背后蕴藏着自身在社会中生活的态度和方式,也就是食物心理学。
1.爱吃辣的人更喜欢寻求刺激,并具有攻击性。心理学研究中认为麻辣食物和攻击意向都有着共同的词汇、画面和感受。而且麻辣食物中的辣椒素已经被证明会引发不适、烦躁,甚至痛苦,这种不适或痛苦能够引发人的攻击性。
2.“爱吃甜的人更愿意从事志愿活动,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手。同时爱吃甜还不是后天形成的,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试验,给了婴儿两种奶嘴,一种是普通奶嘴,另一种用含糖的明胶制作,后者可吸出甜味。显然,婴儿们都很偏好使用甜味奶嘴,裹奶嘴也会更用力。所以爱吃甜是一种天性行为。而且甜度还能影响多巴胺,达到缓解忧郁效果。
3.爱吃咸的人却更愿意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4.苦味的食物或饮料在人心情愉悦时,能降低购物的欲望,提高存钱的欲望。相反的在人心情悲伤时,加上苦味的刺激反而会让你提高消费的欲望,这是因为在你感到不开心时,会尝试做一些事情去抵消这种情绪。
5.爱吃肉肉的人,更外向。这是因为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时,更容易激发人的社交情绪。
6.音乐音量的大小,影响喝酒的速度。法国心理学家通过分析酒吧数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果:同样喝一杯230毫升的酒,在88分贝的背景音下,人们的喝完速度比在70分贝背景音的人快了3分钟。
7.食物种类的多少,影响胃口的大小。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人们在宴会中总是会吃完这一种又下意识地拿起下一种食物,摄入量往往比预想得多。这就是宴会效应(Buffet effect 或 Cafeteria effect)。
8.睡眠质量差和心情不好时,人们会更想吃油炸类垃圾食品。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睡眠和饥饱程度,将饮食与睡眠质量联系了起来。吃太多油腻的食物会降低睡眠质量,缺觉也让人更想吃垃圾食品。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曾让两组受试者分别拿着热饮和冷饮,对同一位陌生人做出性格评估。测试结果显示,手握热饮的受试者会认为陌生人的性格比较热情,而拿着冷饮的受试者则认为陌生人性格冷淡。这是因为热的食物一般会给人一种关心、温暖的心理暗示,
而常说的“要留住一个男人的心要先留住一个男人的胃”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说的是食物能启动他在童年时原始爱的记忆,这时食物已经不是食物了,而是代表了一个人最初的快乐与感动。
所以吃什么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人的一种行为,更离不开其背后心理层面的因素。你还有什么有趣的吃货心理学吗?记得留言分享给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