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君联资本对外宣布,已于2017年第一季度完成了新一组基金的募集,为第七期美元综合基金、第四期人民币综合基金,总规模超过80亿元人民币。加上去年完成募集的医疗美元一期基金、医疗人民币一期基金以及文体人民币一期基金,君联资本在过去一年共完成了五只基金合计超过120亿元人民币基金的募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上述新近完成募集的基金中,有超过80%的资金来自君联资本既往基金的出资人:美元基金的机构LP占比为100%,其中一家中东家族基金第六次参与了君联资本的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的机构LP占比超过80%,其中包括曾出资参与君联资本第一期、第二期人民币基金的全国社保基金。
“这些基金都是8-10年的长线资金,意味着我们有充足的资金来进行未来10年的产业布局。”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家庆表示。其实,LP的持续支持,正是对君联资本管理模式认可的证明。
2015年,君联资本改制成为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这一年年底披露的股权结构信息,君联资本的控股股东为北京君诚合众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后者持有君联资本80%股份;君联资本超过20位核心团队成员通过君祺嘉睿、汇智壹号、汇智贰号间接共同持有这些股份。
“我们既强调一线投资团队的基金收益分配,又强调基金管理公司层面的长期持续发展。君联创始团队已经把管理公司的股权拿出来和核心员工分享,而且分享的幅度非常之大。这是君联能够做到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点。”6月,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总裁陈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多基金管理模式
在当前的组织架构下,君联资本的几大投资方向分别是TMT及创新消费、现代服务和智能制造、健康和医疗、文化和体育。其中,TMT、创新消费、现代服务和智能制造板块通过综合基金进行投资,健康医疗以及文化体育两大板块分别通过医疗基金和文体基金两个专业基金进行投资。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君联资本早年曾尝试以类似预设不同板块投资额度的方式,在综合基金内部模拟多基金的投资模式,后正式决定以独立基金的方式进行资金的投资和管理,即不同的基金选择不同的投资人、进行相对独立的募集,各只基金的决策委员会成员只有非常小的重合度。
谈到设立专业基金、由投资团队进行独立募集和管理的必要性,李家庆介绍:“这能够比较好的避免同一支团队管理过大体量基金所带来的管理压力、投资压力和退出压力。”
2015年,首钢基金成为君联资本文体基金和医疗基金的出资人。首钢基金董事总经理、母基金业务负责人游文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做出这一选择的前提是我们认可君联的品牌,他们的整个中控和两只基金各自的团队能力都足够强大。”
“大家关注到我们完成了120亿元的基金募集,实际我们在过去三年中也实现了过百亿元的资金退出。”李家庆指出,团队管理能力的提升和历史项目管理压力的下降,成就了君联资本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新基金的管理中。
成立于2001年的君联资本目前管理着超过300亿元人民币的资产,累计投资企业超过300家。
2016年,君联资本在一年之中拿到了9个IPO项目的退出回款,并通过并购的方式从10个被投项目中实现退出。2017年上半年,已有四家被投企业通过IPO/借壳上市,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另有超过10家企业进入IPO通道,其中一家已顺利过会。
李家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君联资本在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将有近20家被投企业进入IPO通道。
机制:分享+成长
在利益分享机制中,GP的Carry分配是全员分享,为了将专业基金的投资业绩和一线投资人的收益更好地结合,专业基金收益(除去LP的分红收益)的绝大部分由该基金的投资团队自行分配,另外的小部分收益归到君联资本管理平台层面,进一步分配给管理平台的其他合伙人和各管理部门人员。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君联资本还把基金的投资收益和公司员工股权的激励进行了一定的结合。
君联资本的第一批员工持股工作在2015年完成,有超过20位合伙人成为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按照我们的机制设计,公司将分批实现员工持股。大家都是管理公司的股东,将能获得更多的长远利益分享。”陈浩介绍。
2016年,君联资本基本完成新一代投资团队的建设。新晋任命的董事总经理、执行董事为主的核心团队成员中,绝大多数都是君联资本内部培养的投资人,他们普遍拥有超过10年的投资经验和优秀业绩。
君联资本内部一直延续着“指导人”传统,这些由执行董事或董事总经理出任的指导人们为新加入的年轻投资人提供业务成长和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支持;在以半年为单位的阶段性评估中,指导人和人力资源委员会会共同对投资人员的工作表现和提升空间给予评价。
“在控制系统风险的情况下,我们愿意给年轻投资人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传帮带”的模式给年轻同事提供了更多的成长空间,也给整个组织带来了更旺盛的生命力。”李家庆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投资行业里个人英雄主义的案例层出不穷,让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打猎的行业。从君联的创始团队开始,我们就希望公司能在一个统一的、可继承的、可创新共同分享的平台上发挥业务层面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采取了‘管理公司+专业团队’的基金管理公司模式。”他坚信,持续、稳定和优异的过往投资业绩,长线的资金资源储备,加上优秀且稳定的投资团队,君联会在未来的5-10年中再上一个非常大的台阶。
管理能力才是稀缺资源
对于投资机构来说,优秀的投资组合是系统化行业布局和可持续优秀业绩的支撑,适当的基金规模是打造优秀投资组合的前提条件之一。
从基金出资人层面的市场环境来看,一大批专业化人民币机构LP的出现,加上各地政府引导基金的蓬勃发展,共同推动了新一轮人民币基金热潮的涌现。
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外创业投资机构共新募集91支基金,披露募集规模的81支基金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为367.52亿元;这些资金以人民币基金为主,91支新募集基金中有87支基金是人民币基金,主要由于人民币LP较多,尤其是2016年各地政府新设立的创投引导基金进入投资期。
“管理大体量基金的前提是团队必须要专业化,要有覆盖多领域、多阶段投资的能力。资金不是稀缺的,管理能力是稀缺的,我们团队的管理能力是在过去16年的实战中积累下来的。”李家庆说。
“我们最近在思考的、准备在做的,是如何将君联资本打造成既有很好的品牌和影响力,又拥有更大物质价值的资产。”陈浩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李家庆也向记者透露了类似的思路:基金本身是一种产品——君联不仅追求单一维度的产品创新,且并不排除在产品品类上进行创新。同时要用自有资源加大管理人在基金中的份额,同时跟投部分后期项目。核心是要把自有资源管好,让管理公司的价值提升,使公司员工获得更多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