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翻译发表在《人之初》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美)尼尔玛拉·威尔逊 翻译:孙开元
70多年前,一位名叫弗瑞达·弗罗姆·瑞茨曼的犹太女人冒死从纳粹集中营里逃了出来,住进了美国马里兰州一家避难所。30年后,她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专门帮助那些被很多精神病医生认为“无可救药”的严重精神病人。瑞茨曼在她的书里写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性紧张症患者,只有瑞茨曼问她是否孤独时,她才愿意交流。在一次交流时,女病人伸出一只手,大拇指向上,突兀地独立于藏于掌内其余四指。瑞茨曼温和地问她“你是说你很孤独?”女病人听到此话,眉头立刻舒展了,似乎轻松了很多,表情变得愉快,她的手指全部伸展开来。
瑞茨曼出身于医学世家,在几十年的研究中,她认识到,孤独几乎和所有精神疾病都密不可分,孤独之人可以说是世界最可怜的人。由此引申,可以这样说:所有的精神病人,无论多么严重,都在心理疗法的治疗范围之内。
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完全康复是很不容易的,而瑞茨曼不使用药物、电击或其它任何物理方法,只用心理疗法就治愈了病人,这让她的成就更加为世人所瞩目。
瑞茨曼晚年时写了一本畅销书《我从没承诺你一座玫瑰花园》,书中的人物乔安妮·格伦伯格原型是她以前治疗过的一位精神病人,这位女病人9岁严重发病,所有的精神病医生都说她无法医治,16岁时,父母把她到了瑞茨曼所在的洛奇精神病医院。她在那里完全康复了,顺利地考进大学、结婚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作家。
在瑞茨曼生活的时代,没有精神病学家真正认同过“孤独是精神疾病的罪魁祸首”这一说法。但是今天,瑞茨曼的论文《论孤独》成为了心理学界研究孤独的基础教材。这一风潮的出现原因明显:孤独如今已经成了一种公共健康杀手。在整个现代世界,所有阶层的专业护理人士都在谈论着人们普遍存在的孤独感。有研究显示,在45岁及以上人群中,有近40%的人感到长期孤独,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十年前20%。凭借着社交网络,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密集交际网,但讽刺的是,我们却生活在祖先们想像不到的孤独之中。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人越来越少,相聚越来越少。即使在聚会时,我们与他人的相处也不再和以前那样亲密和轻松。在过去的25年间,人们所拥有的“知己”在减少。
致命的孤独
更糟糕的是,孤独不仅会让你感到失落,大量研究发现,孤独甚至会要你的命。
从本能上讲,我们向来知道孤独会加速死亡,但是我们一直没有证据证实这一观点,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这两个问题都已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众多心理学家横跨生物学领域,深入研究人体细胞和神经的工作方式,后来得出结论,确如瑞茨曼所说,孤独能够引发多种疾病。
现在,孤独的致命性已经被列在和吸烟一样高的位置。最近一项“元分析”结果显示,孤独对人早逝的影响程度是肥胖症的两倍。这项研究发现,极度的孤独会把一个人早死的可能性提高15%。
孤独会严重影响健康,原因在于它会对于身体造成可怕损害。孤独可能引起的身心疾病包括:抑郁症、痴呆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甚至癌症——孤独者的肿瘤增长得更快。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孤独会导致人体系统运行失常。它会传递错误的激素信号、升高血压、严重损害免疫系统、干扰控制人类行为的基因分子,因此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焦虑症、抑郁症和其它一些心理疾病患者中,约有60%的人承认有孤独感。
研究发现,孤独者有高于正常值的血管阻力,原因是他们肌体组织发炎,导致了血管狭窄。血管阻力超标会引起高血压,并且增加心脏输送血液负担。长此以往,就有发生心脏病的可能。
孤独还损害人体休养精、气、神的要务:睡眠。睡眠可以为人释放白天所受到的种种压力,而孤独却会减弱睡眠的休息和养生的功效。孤独者的容易出现断断续续,而且更多是浅睡眠,白天比别人更容易疲劳。研究者发现,这种情况在老、中、青年人中都会出现,而且从长期来看,低质量睡眠对于身体的负面影响是一个累积过程。在睡眠紊乱患者中,50%的人有孤独感,正所谓“孤枕难眠”。
另一项研究发现,孤独者更容易患上抑郁症、慢性疼痛和疲劳症,这三种症状互相推波助澜,不但会降低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会给人减寿。
孤独者患上这三种症状时,病情发展更快,其中原因尚无定论。但是不要否认的是,孤独者会陷入情绪低落的漩涡,导致这三种症状加重,反过来又会让他们更感孤独,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孤独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还有另外一些超越心理范围的影响,如果你生活在孤独之中,可能会比其他人更早需要去老年公寓。你可能不很喜欢运动,出现肥胖。你承受大手术的能力不如别人,也容易出现激素失衡。
但是孤独为何会对健康有如此严重的损害?一种解释是,人比大部分其它哺乳动物都更需要交往,为了发展科学家所称的“社会脑”,我们就必须善于合作。自古以来,人们要想吃到烤肉,就要找人拾柴看火;要想在野外打到大猎物,我们不但要有强健体魄,还要与他人合作。久而久之,形单影只就成了一种危险的象征。于是,当我们离开可信任的亲朋好友,在外面遇到了不友好的人,就会感到紧张。所以我们面对孤独时,大脑会进入自我保护模式。人在清晨时,皮质醇水平会提高,这是一种紧张激素,因为人们将要面对白天的压力。
一天生活结束时,大脑的高度紧张状态并没有立刻结束。打个比方,如果你在白天一个人拿着木棍出去打猎,晚上回到家放下木棍,野兽就在外面,孤身一人的你多么危险。这就是大脑不允许你进入深睡眠的原因:如果你睡熟,会有不安全感。甚至即使房间里还有别人,只是你感觉孤独,安全感也会大打折扣。其结果是,你的睡眠质量差,身体依然处于高度警觉状态。
有些时候,一个人独自生活,并不一定就会受到孤独的困扰。独自生活可以有大量时间与自己相处,很多人能够安于享受一定时间内的单独生活。相反,一个人即使过着集体生活,但是感觉与他人格格不入,也会产生孤独感。
怎样摆脱孤独感?
我们现在知道了孤独的种种危害,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你可能会想:“去社交网站,那里人多。”答案不是这么简单(有研究显示,长期那样做或许还会加重孤独感)。相反,尝试下面几个步骤,你就能摆脱孤独的纠缠。
1.认清问题原因。很多内心孤独者持有否认心态,他们甚至会对自己隐藏孤独感,以各种办法掩盖自己的内心空虚。他们也许会看电视、逛商场、泡网、泡酒吧,或者是以药解忧。他们还可能会不停忙碌,若有其事般地投入琐事和各种娱乐活动中。但是这些都不会真正解决问题,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相反,要选择与孤独“和平共处”。承认孤独的存在,逐渐认清它对你的生活的冲击。提醒自己,孤独是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大多数人或早或晚会遇到。你在孤独中会感到痛苦,这是人所共有的痛苦。你会慈悲于饱受孤独折磨的其他人,也要懂得善待自己。
事实上,孤独是一种重要信号,表示你与他人的关系不像你期望的那样亲密、给你支持或让你快乐。所以,孤独感能够让你发现这些问题,并且致力于纠正它们。
2.认清自己的失落。是的,“纠正”孤独离不开将更多的人际交往纳入你的日程表。但是你需要的是何种“人际”,又怎样进行交往?简言之,答案就是“朋友”。不过这个词的意义如今有了微妙变化,一个人在脸书网会有3000个“朋友”,但这并不是应对孤独的答案。最重要的,不是朋友的数量,而在于你和对方关系的质量。只要寥寥几个牢固而亲密的朋友,就足以让你摆脱孤独。
研究发现,为免于孤独,你需要三种健康的关系:
知己关系,来自于一个在你的生活中能够接纳你的存在的人,你们能够彼此信任,你们能把各自的秘密讲给对方。
亲朋关系,来自与别人面对面的、于双方有利的交流,比如和亲朋好友共度愉快时光。
集体关系,来自于高于自身的公共事业。典型的是你为他人做奉献的时候,比如你当一名志愿者,付出时间和精力服务于需要帮助的人。
需要记住的是,这三种关系同时存在才能让你没有孤独感。如果只有一、两种关系,你依然会感觉生活中有所欠缺。
思考清楚自己在生活中真正欠缺了什么,这一点也很重要。我在做心理咨询时,一位客户告诉我,她和朋友们订了不少计划安排,但仍然没有消除她的孤独感。“我想要的是另一个人的安静存在,”她说。她所渴望的,是有个人能在家里陪伴她。你对自己欠缺的东西越清楚,越是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3.主动扩大交际圈。多一些出头露面、筹划未来、参加一项课程、分享东西、花一会儿时间聊天、言而有信;与以前的大学校友和同事要保持联系;遵守家里的传统习俗。
除此之外,找找附近社区,看是否有联系的机会。现在,“友情团体”在增多,社区和各种协会也会组织各类活动。如果你的附近没有这些活动,你可以主动发起一项活动,响应的人会逐渐多起来。在印度等一些国家,一些心理医生和热心人士成立了各种帮扶团体,专门为内心孤独的人提供帮助。
4.以安全为重。想得到知己,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交友使一群极度孤独的人相聚一起,进入的却可能不是一个安全之地。比如在网络征婚中,你就不能毫无顾忌。加入一个团体,也要注意它的活动是否有益身心。
5.轻松面对。长期孤独的人非常想与人交往,有时却会因为心理压力大而事与愿违。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主席、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用30年时间对人的孤独进行了研究,他说:“孤独的人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因为表现过火而让对方望而却步。所以与人交往时要明白,交往是于双方有益的事情,这样你就会表现得更为得体。比如参加一项公益活动时,你要保持轻松。你是在帮助别人,并且环境和谐,你会发现人们对你的欣赏和感激,从而拥有真正的充实感。你与别人的交往不是单方向的索取,而是互利互惠,心情轻松,交往才会有快乐。”
6.不要担心受挫。交往是两个人甚至更多人的事情。我们的付出能感动对方,但并不能保证我们与对方一定能建立深厚友谊。要记住:不是所有人都和我们投缘。所以如果发现你与对方没有共同语言,你要勇于放弃,继续寻找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这对于你来说是明智之举。不要觉得“我选中了这个人,就必须要把友谊撑下去。”
即使在孤独中,也要有所选择地结交益友,不能饥不择食。这一点可以说知易行难,但是很重要。
7.以现实为基础。网络中的交往,再亲密也是有局限的。你可以在网络上与朋友、宠物、甚至是上帝交流,以满足你的强烈需求。但是正如卡乔波说:“虚拟世界永远无法弥补你在现实生活中的欠缺。”
8.摆脱负面思维的怪圈。最近一项研究显示,长期孤独者可能会产生某种错觉,对别人抱成见,长此以往,他会觉得受到了别人的敌视、攻击或鄙视,因而变得敏感。其实,这些都是他的猜疑。比如,一位同事看上去比以前安静了,孤独者会怀疑对方是因为冒犯了别人而心虚,或者是故意冷落自己。
孤独者受到伤害时,痛苦会更深,于是为了防备受到伤害,孤独者就会对别人避而远之。孤独者阻断了与他人的交往之路,于是会越发孤独……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负面思维的怪圈,无法将有意义的关系保持下去,可以找心理医生咨询,医生会帮你重新以正确角度看待这一问题。
要想摆脱孤独感,你需要付出努力、勇气和一跃而起的信念。近几个世纪以来,很多诗人、哲学家和影视制作者一直在以艺术形式描述孤独对于人们身体和心灵的残害,科学家们最近对于孤独的最有意义的研究,也许就是通过最具科学性的方法,证实了这些艺术家对于孤独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正如20世纪英国诗人奥登所说:“我们要么彼此相爱,要么死亡。”
小测试:你有多么孤独
我们所有人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感到孤独,这是人所难免。我们将其称为“急性孤独”。与之相反的是“慢性孤独”,也就是长时期的孤独感。
下面是美国加州大学专家们常用的一个小测试,测试一个人的孤独程度。测试包含10小问题,每个问题有四种选择答案:1=从不 2=很少 3=有时 4=总是
1. 你独自一人做很多事情时, 是否经常感到孤独?
2. 你是否经常感到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
3. 你是否经常感到无法忍受孤独?
4. 你是否经常感到没人理解自己?
5. 你是否经常希望接到别人的电话或信件?
6.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完全孤单?
7.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无法和周围的人们交往和沟通?
8. 你是否经常感到自己渴望一个伴儿?
9. 你是否经常感到难交到朋友?
10. 你是否经常感到别人在否定你、排斥你?
把你对每个问题所选的答案数字加起来,就是你的总得分。
20分:这项测试的平均得分,表示你是一般孤独。
25分或更高:表示你有较高程度的孤独。
30分或更高:表示你非常孤独。
(译自印度《健康与营养》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