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口吃:心病需要心药治,口吃互助会讲解,专家说,过去许多人试图用药物、手术、气功和针灸等疗法来治疗口吃,因口吃病不是发音器官的病变,这些疗法当然无效。虽有个别患者吃了几剂药打了几次针灸,由于心理暗示的作用,一时觉得有些好转,但很快又恢复原状,原因是这些疗法没有触及口吃病的病源,决不能期望根治。十九世纪中叶,不少学者重演了舌部的手术疗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1841年一年间,在法国施行了近200例,到了年终作试验的人们发出了警告,果断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可是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相信和追求这种错误的方法。
那么,这些疗法作为辅助疗法配合一下好不好呢?没有意义,或许反而有害。因为不仅这些疗法本身没有意义,配合了这些疗法以后,病人就会把希望寄托在这些疗法上,本来就具有固执癖的患者对接受张景晖疗法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也冲淡了言语训练的积极性。
现今,世人都认为口吃是一种习惯,都把口吃当作习惯来治。甚至连医学书上也是如此。绝大部分患者自述,他们是小时候学别人的口吃学来的,学来学去,日久成为习惯,想改也改不过来了,恨自己为什么小时候这么不懂事,什么不好学偏偏学口吃,懊悔莫及。果真如此吗?想我们读书时,大部分班里都有几个“结巴子”,由于好奇,好玩,差不多的人都要学他们几句口吃,你也学,我也学,他也学,为什么别人不会而你偏偏一学就会了呢?
难道你在这方面特别“聪明”,改起来又这么“笨”呢?笔者读小学时有一个叫杨文兴的同学,五十多年了我还没把他的名字忘掉,他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因为他天天学我的口吃,我真恨透了他,可又没有办法,又不能和他吵闹,吵起来怕引起更多同学的骚动,难为情只好默默地转身避开。我以前口吃时,还常伴随着挤眼,蹬脚的运动,他每天一见到我先作一下挤眼、瞪脚的怪动作,再学几下口吃,这个人学了我六年口吃,直到小学毕业也没把口吃学会。
再说,笔者口吃病好了以后,从1947年开始从事口吃病的矫治工作,四十年来天天听患者们的口吃,天天学口吃,天天想口吃,对我没有丝毫的影响和危害。如没有心理因素参杂进去,即使学到老,学到死,也不可能学成口吃病患者的。
在我们身上也曾有过某些不良习惯,如早上睡懒觉,好张口骂人,随地吐痰,手里不管拿什么东西到处乱鼓,挖鼻孔,挤眼睛等,只要想改,一般稍加控制就会很快改过来。而口吃呢?却恰恰相反,越改越重。患者可以冷静地深思一下,你的口吃现象之所以逐渐增多加重,不就是因为你拼命想立即改掉,但又觉得不可能的矛盾心理和焦虑心情所引起的吗?有谁听说过,世界上存在一种越改越厉害的习惯吗?所以我们说,口吃病决不是一种习惯的形成,决不能把这种病当作习惯来治。
可以肯定地说,心理因素在口吃现象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口吃现象是受心理因素制约的,它之所以发展和固定是因为强烈的心理因素在起着支配作用。人们发生的口吃本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并没有疾病意义,若能正确对待,则决不可能促成它的发展,正常人就是这样。而神经质素质的人则对它过分地注意,紧张不安地怕再口吃,多余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又与之斗争,这就是口吃现象发展的前奏。
因而把口吃病叫做口吃恐怖症可能更确切些,它是属于强迫观念范围的疾病。在这个时期,如果通过第二时相的信号系统给予诱导,就可能起中止作用。例如学生在课堂里回答老师的提问,由于心情紧张等原因而出现口吃时,老师应不露声色,带着“莫不关心”的态度指示他:“这没有什么,老师有时也会这样,谁都可能会这样,不要紧,往下说……”等,这样能够提高大脑皮质有关细胞的兴奋过程的集中,并因而抑制不必要的肌肉活动,帮助阻止心理因素的形成。
在40年代和50年代我也曾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视口吃为习惯,把它当作为习惯来治,为了达到改造这个“习惯”的目的,曾运用了不少方法,如发音法、呼吸法、气功疗法、针灸疗法、药物(镇定剂)等等。现在,除了发音法作为辅助疗法仍在运用外,其他疗法一概废弃不用了。前面已经说过,因为这些疗法本身无意义,它只能增加患者的负担和增长思想矛盾,并阻碍对张景晖疗法的接受。为什么同样是治标本的发音法仍作为辅助疗法使用呢?因为发音法的本身意义,它确能起立竽见影的作用。在我们的矫治班里,只要认真地练习并掌握发音法,不管口吃现象多么严重的患者,一般地经过了三、五天就能流利或较流利地说话,这种有效的发音法实在舍不得放弃。
在40年代和50年代,我们除了运用各种方法与口吃“习惯”展斗争外,当时也注意到心理因素对口吃现象的作用,也施用了一些心理治疗。不过,当时心理治疗,虽也作了针对性的心理分析外,大部分还是倾向于暗示疗法。鼓励、安慰、催眠术、口号式的暗示等都不出暗示疗法的范围。话是开心的钥匙,一句话往往会致人于死命,也可能起死回生,暗示疗法对某些疾病,尢其对心因性疾病是有效的,有时还会出现奇迹般地效果,但经多年实验证明它对大多数口吃病患者是无效的。
因为暗示疗法只不过给病人一些安慰剂,宽心丸,犹如吃止痛片来止痛一样,它的作用不可能持久。暗示不能触动病点,不能改变病人对口吃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因而它即使有效也不过是一时性的。而且口吃患者大多富于理智的倾向,对事物持批判态度,好穷根究理,容易接受助长不安的暗示,而积极方面的暗示不容易影响他们。在我们的口吃矫治班里,有一些口吃现象很少很轻的患者,在他们参加矫治班时,周围不少人曾对他们说:“你还好,没什么口吃么,你怎么能算一个口吃病人呢,用不着矫治……”等等。
其实这些话都是对的,可是他们一句也听不进;但只要有一个人说:“你刚才说话怎么口吃了”。这可不得了,犹如大祸临头,顿时面红耳赤,羞愧难当,要痛苦地自我折腾几天几夜。再者,暗示疗法运用久了,病人因达不到予期的目的,会变得越来越固执,越来越不容易改变自己的错误态度,这种疗法不仅没有触动病源,反而把病源“保护”起来了。我告诫我的助手们,在整个的疗程中决不准他们使用任何一句安慰,同情和鼓励等的话语,我们运用的是批判,批判表现在口吃上的错误态度,因为改变对口吃的错误态度,才能改变内在世界的内容。
张景晖疗法的着眼点是在认识口吃的基础上,批判对口吃的错误态度(通信治疗的患者要更多运用自我批判),从口吃的心理纠缠中解脱出来。口吃患者从自身的体验中也能知道,口吃病与心理因素密切有关,心理因素必然涉及到对心理刺激的体验,这个体验还必然伴发着某些情绪反应;没有情绪反应的体验不会使心理和躯体发生变化。
情绪是对事物的评价和态度的反应。强烈的情绪反应不仅会使心理的平衡发生变化,也可能使躯身功能活动发生失调。如亲人死亡的体验可引起悲痛、失眠和食欲消失;强烈的愤怒会出现手足颤抖并失去理智,极度恐惧时会出现两腿麻痹或站立不稳,感情反应达到一定的强度时,任何人都可有发生心理和躯体方面的机能异常。在感情激动和发言意欲不安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起发音器官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口吃,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没有疾病意义。
口吃病患者则对这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作出错误的评价和异样的态度,因而就产生对它的特殊感情。并且这种感情与普通人在喜怒哀乐所表现的反应不同,在强度,式样和持续方面都有显著的异常,这种异常的感情会导致更多的口吃现象。这就是促发口吃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口吃病患者的病之所在。
一般地说,口吃病患者的心身是健康的,学习和工作都能完成得很好,思考和判断能力并不比正常人差,只是表现口吃这一“点”上却坠入迷雾中,固执地抱着偏见,导致一叶障目。“迷中是非,是非皆非”,既被口吃“迷”住,他们对待口吃的态度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口吃病本来可以自愈,个体内本来就是具有自愈能力,我们不是常听到我们周围有些人自愈了吗?某某人以前口吃,可是未经过任何措施自然地好起来了。而你的口吃病为什么不但没有自愈反而一步步严重起来呢?对待口吃的错误心理就是防碍自然而治愈的因素。口吃现象之所以越改越重就是因为有心理因素这个“好朋友”在支持它,两者结成“同盟”,所以怎么改也改不过来。应该首先破这个“同盟”,切断两者的恶性循环,最大限度地把口吃现象孤立起来,口吃现象就会不攻自破,口吃的一切症状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步地减少,若再施以发音法的言语训练,就更能立竿见影。
如何把口吃孤立起来呢?就是改变对口吃的错误评价和所有对待口吃的错误态度,让一切都成为过去,以全新的态度对待口吃。教育自已全面、正确地认识口吃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迷雾中觉醒过来,解脱出来,并去掉人为的笨策,服从事物的自然,服从感情的自然,去掉无知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努力”,实事求是地承认现实。在生活中再施以修养,陶治和磨练,打破促使口吃发展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纠葛,使感情达到平衡和调和。
根据致病因素进行治疗才是根治口吃病的正确途径,因而病人的心理活动是主要的治疗对象。心病必须“心药”治,所谓心药就是我们的言词。我国有一句谚语:“话是开心的钥匙”。这里所说的“话”就是言词。通过言语和文字给病人亲切的关怀,热情的指导,耐心的启发和深刻的批判,去打开病人心灵的大门,解开病人的心理疙瘩,达到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