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四下午,我的朋友圈,相继有人转发找孩子的消息。
事情是这样,我所在的城市长沙,有一个六年级的小男孩,那天放学却一直没有回家。
家长越等越急,觉得事有蹊跷,就赶紧联动了学校、公安局、亲朋好友,以及家长志愿者,形成几个分队,通宵在周边的网吧、公交站、游戏厅等所有可能的各个地方寻找,并在每个路口通宵把手。
然而派出所的值班民警,协助调看了监控录像后,就发现:孩子只有进入小区的视频,却没有孩子出去的画面。
孩子有可能就在小区内?!
于是,许多人将目标重点锁定在小区内。又一轮地毯式的搜索。
终于,经过了15个小时,一直到周五早上7点多,在孩子自己家的楼顶上,找到了孩子。而且据说,孩子当时还在睡觉……
孩子的爸爸也特意发圈感谢:
孩子找到了。我们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谢谢大家的帮助。孩子今天在家休息,没有让他去上学。
这熊孩子,吓死人了。不知道你爸妈有多担心吗?好多人松了一口气。
然而还是有人觉得不对。
这得有多困啊?在楼顶睡了15个小时。
这不光是睡着了这么简单吧。很明显孩子是有所逃避吧,不可能在楼顶持续睡这么久不醒!
现在的小朋友压力太大,六年级孩子,小升初啊。
幸好那晚长沙天气晴朗。我老家有个孩子,也是春夏时在自家庄稼地里睡了一晚(北方),后来竟发展成了小儿麻痹症……太可惜了,此后一生没站起来。
扯远了!
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
再说一个近处的。
杭州有个15岁的小男孩,正读初三。听话懂事、学习认真,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班主任觉得,他应该可以冲刺杭州前三的重点高中。
然而有一天,他的妈妈凌晨一点起来上厕所,无意间发现儿子房间的灯,竟还亮着。
妈妈以为是儿子忘关了,就推门进去。然而发现孩子竟端端正正,坐在书桌前看书!
真是吓到妈妈了,凌晨1点啊。孩子你再刻苦也不用这样啊。
然而小男孩告诉妈妈:“这段时间都睡不好,索性爬起来看书了,已经有好几天了。”
孩子半夜起来看书,竟也不是一天了!
这位妈妈一想,孩子平时的确要强,以前考前也经常睡不好。可最多也就熬到11点左右。而且如此睡不好,还是会影响孩子学习啊!孩子实在压力太大了……
于是这位妈妈,左右权衡,带着孩子去了浙江某医院的心理科,想帮孩子解决睡不好的问题。
哪只医生跟孩子沟通完后,发现孩子根本不是简单的睡眠问题。而已经是比较严重的抑郁了。
据孩子自己自述,因为学习压力太大、因为某次模拟考没发挥好、更因害怕中考也发挥失常、更怕考不上理想的高中,于是夜里经常胡思乱想、焦虑重重、无法入睡,索性爬起来看书。
无助感在他心里蔓延,让他觉得未来毫无希望。而另一方面,他还要尽量在父母和老师面前掩饰不敢显露半分。
他觉得自己一直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不能让他们失望;同时实在无法派遣烦恼,这让他痛苦万分,好几次靠在阳台,望着无尽的苍穹,甚至产生了往前再跨一步的冲动……
“真是吓死人了。幸亏那晚发现及时,否则后面不堪设想啊!”那位妈妈听到医生解释睡不着的原因后,捂着胸口喃喃的说。
3
杭州的这条新闻,大概发生在今年三月。
当时就在我所在的妈妈群里炸开了,很多妈妈都很焦虑,大家议论说:
现在孩子压力大,但父母更不好当啊!很多时候管也不是,不管更不是!
管的太严吧,孩子特别容易出问题。越是学霸、好学生,越是高危人群。因为他们一般对成绩特别看重,自尊心强,抗压能力相对差,也不愿意轻易透露挫败;
管的比较松吧,那更不行了。孩子特别容易自暴自弃、不断滑坡、恶性循环,和差孩子混在一起。稍不留意就成了社会上的问题孩子,熊孩子,照样是个大麻烦;
放养为主、压力为辅,尽量科学教养吧,可越是被尊重长大的孩子,就越容易玻璃心,以后遇到一点问题,还是会想不开,容易自杀!
说到自杀,只要在网上随便一搜,居高不下的数字、千奇百怪的原因,简直触目惊心,比比皆是、防不胜防……
4
孩子究竟怎么了?
我想到一部著名的作品:《汉娜的遗言》。
一个本来连头发稍都闪着光的漂亮姑娘,却在忽然之间,在家中选择了无声的自杀。
老师、父母都难以置信,都想找出真相。她的妈妈说:我就想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然而真相却被另一个孩子偶然所得:
男孩无意间发现,原来汉娜在生前竟然录制了13卷录像带,每一卷录像带里都讲了一个人、一个故事……这些串联起来,就是汉娜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
而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有的看起来其实微不足道:觉得自己没有朋友、被同学造谣是个随便的女生、感受到孤单和背叛……日积月累,却成了汉娜心里过不去的关卡。如同一步步,将一个女孩,亲手推下了悬崖。
可13卷啊!如果有人能早一点发现其中的秘密,早一点感受到孩子的微妙异常,何至于此?
说到底,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都不是一挥而就的。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期待与挣扎,悲伤与失落,试探与迂回……
说到底,所有孩子的心理问题,其实也都是教养问题,是家长一次次、反反复复的疏忽和放纵、无视和冷漠、甚至不明就里的高压惩治。
那天晚上,还有位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她说某次女儿在房间做作业,她发现女儿竟在无声的哭泣。吓死她了,以为女儿八成是早恋了,或者遭遇了重大打击。
后来找了个时机推心置腹,才知女儿竟是学业问题:她不知考上好高中意义究竟在哪里?凭什么十四五岁就要决定她的人生?
这位妈妈敏锐察觉,女儿已在出现心理问题的边缘。索性和她一起看淡成绩,帮她固定作息和学习时间,帮她恢复生活中的音乐、打球、电影、郊游……那年中考,孩子只考入了普通高中,三年过后,也只考入普通二本。但如今,数年过后,女儿在自己曾梦寐的学府里攻读研究生。
这位妈妈觉得很幸运,当时没有自以为是的高压处置,也没有漠视,而是但求孩子回归健康的心理。
是啊,其实相较一时的成绩,其实我们更想要的,不过是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且也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有可能在长大以后,独立抵御大大小小的风霜雪雨。
仔细想来,教育哪有一条绝对科学、统一、规范的路径。所谓陪伴,其实就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去除横亘在他心里的枝枝蔓蔓,不断影响他,使他自我走向更宽广的道路来。
再次回看:
“孩子,你吓死我了”,
那些出现在生活里的反常,
何尝不是孩子在向妈妈、向世界,释放本能的求救(助)信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