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医生遭患者袭击, 心理咨询师或成高危职业?

作者:中青在线 2017-07-04阅读:1842次

近日,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丛中教授在门诊时,遭遇一名来访的患者暴力袭击,右手受伤。这起“伤医”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据称,已有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准备给咨询师培训防卫术。而更多的影响则是引发心理咨询师同行对职业安全的担忧和恐慌。他们在社交网络上发声:我们是不是已成为高危职业人群?

“其实在美国,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日前接受本报专访,他说, 美国心理学会曾经做过一个职业安全调查,统计结果得出,30%~40%的美国心理咨询从业人员,都曾遭遇过被患者攻击的情况。

为什么患者会暴力攻击心理咨询师?

“在心理疾病中有一类人格叫反社会人格,就是由于基因、生理、社会、家庭等各种原因,产生的一种对其他人攻击的倾向性。这类人只要有机会,一旦发作,他是要发出攻击的,而且选择的攻击目标往往是周围认识的人,而不是一般人。”

彭凯平说,具有反社会人格的患者,一般会攻击熟人。而心理咨询师由于职业的原因,与心理患者产生很多亲密、隐私的交流,很可能成为该患者最熟悉、亲近的人,反而不幸变成被伤害的对象。

彭凯平指出,反社会人格的患者攻击心理咨询医生,动机往往未必出于一种专门针对医生的敌对情绪,而是因为医生是患者最经常发泄、最容易欺负、最容易找到的对象。

“当然,有攻击倾向的人是少数,所以我们要相信大部分人是正常、理智、愿意与人为善的。”彭凯平说,没必要因为一次事件,夸大反社会人格的存在,但不得不重视的是,心理咨询确实是一个高危行业。“社会一定要保护心理咨询师,尊重心理咨询师,因为心理咨询师是助人的,也是最危急的行业”。

美国心理学会发布的报告说明,心理咨询师被患者攻击并非罕见现象。心理咨询存在职业风险,那么从业者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彭凯平说,美国心理学会2012年的报告,给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心理咨询师接单时要预查病人,决定哪些病人可以接,哪些不能接。如果知道该病人的心理疾病自己力所不能及,就必须推荐给其他心理医生。“有一种心理咨询师的心态,我个人感觉不太正确,就是认为自己是万能的。其实很多心理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是一种幻想”。

心理咨询师应抱有一种谦卑、理性、科学的态度,深刻了解心理疾病治疗的危险性,千万不能过度相信自己包治百病。“心理疾病患者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对象,而不是自己能够操纵和控制的对象”。

心理咨询师要具备警觉意识,建立安全预防机制,比如买保险、制定突发状态下的办公室逃跑路线、确定可提供紧急救援的联系人、和安保部门提前做好沟通交流工作等。“为什么美国的心理咨询从业者强调必须买保险?因为被患者攻击的事情肯定会发生。我们中国的心理咨询师还没有这种基本意识,这让我很担心”。

彭凯平强调,对心理咨询师的教育切忌理想化。他认为,科学的训练和督导的实习是必要的。心理咨询师正式上岗前,必须上一些培训课程,对紧急状况有所准备,考虑到所有最坏场景的处理方案。“这不是强调负面,而是一种理性科学态度。我们提倡预查、警觉、训练、知识培训……从这些方面不断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另外,心理咨询师也要学会调整心态。在彭凯平看来,心理咨询师一定要尊重患者,并且去保护他们。“通过咨询,让他们寻找到自己治愈的方法,而不是你教他们各种技巧,或者去控制他们。”彭凯平认为,心理咨询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治愈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某个结果。心理咨询师的谦卑,其实也代表了对时间的尊重,对整个治疗过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