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相比,中国在人才测评方面的起步并不太晚。早在1900年,由于当时洋务思想的存在,在京师大学堂便开始有了心理学课程。1917年,蔡元培曾向冯特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实验心理学”,后来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著名社会工作者邹韬奋等人在上海、南京等地开展“一星期职业指导运动”,他编译了《职业智能测验法》和《职业指导》,刘湛恩编译了《职业自审表》曾轰动一时。1924年燕京大学的心理学家陆志韦发表了经修订的比奈一西蒙量表,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标准化的比奈智力测验。随着心理学和心理测量在中国的发展,人们也开始在人才评介、职业介绍中使用有关方法。
早在20世纪30年代,己经出来了一些职业介绍所,开始一些最简单的心理测量或诊断方法。
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本家开始兴建工厂,封建手工业的管理方式逐渐向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管理方式转变。这一阶段的劳动人事管理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许多企业实行包工制度,由包工头与企业签订承包合同,领取全部包工费用,并招收工人、组织生产、进行生产监督与检查、发放工资,直至处分和解雇工人。有的包工头还以封建行会、地方帮会等形式控制工人。有的企业由企业主的亲戚或同乡行使管理大权,带有浓厚的家庭企业色彩。另外,当时一些民族资本资本家是引进了一些资本主义的管理手段和方法。1914年,民族资本家穆籍韧翻译了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一些企业派人出国留学,带回来了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还有一些企业任用外国人员担任管理职务。特别是一些较大的企业,其封建色彩淡化,资本主义色彩渐浓。他们有的废除工头制,起用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专家管理企业,例如,被誉为“煤炭大王”、“火柴大王”和“企业大王”的刘鸿生不惜用高薪罗致专业人才。在他所属的企业中,经理、厂长、工程师一级的工资一般每月都在300元以上,有的高达千元,这在当时同业中也是少见的。还有的企业建立职能管理机构,制订规章制度,进行直接考核制度;同时有一批水平较高的企业,在员工的选拔任用是实行标准化、制度化等科学管理制度,如旧中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的民生公司的用人制度上抛弃了录用人员凭私人介绍的陈规,制定了“低级人员考,高级人员找”的录用制度,即凡进公司的一般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包括茶房和水手),一律经过考试择优录取,不许拘私。同时,建立了“新培训再任用”的制度,然后根据不同的才能安排不同的工作和职务。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则采用聘请办法,如征求、走访、登限招聘、托人代寻、请求学校派遣、科研单位推荐等等。
近代民族企业家最早把美国泰罗的科学管理引进国内,并在企业中实践。资本主义企业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是同西方的资本主义企业相比是比较落后的,它们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民族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思想也都是比较落后的。必须强调,承认这种落后决不等于说民族企业家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一无是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许多民族企业长期生存下来,有的发展很快,这表明其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中确实存在着某些先进的、合乎科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