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学家的视角,重新看待你和别人的关系

作者:倪振源 2017-07-09阅读:2212次

同在关系是李子勋老师在后现代心理学提出的概念.

同在关系是指两个人在当下的、彼此平行看见的,流动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20世纪哲学家马丁·布伯所提出的“我与你”的关系,马丁·布伯说: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而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任一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掺杂着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以心理学家的视角,重新看待你和别人的关系

在80年代后期,人本主义中心理学中要求咨询师和来访者在“我与你”中工作,即不再把来访者当成“他”来进行客观的分析,而是二者在一个共同的平等关系中、共同的进行探索,在这样的情境下,更有利于发展来访者本有的潜力。

在社会的人际交往中,情感流动性更通畅的“我与你”的同在关系,其实也是人内在的情感诉求,同时也可以提高交往的质量甚至效率。

同在关系理论中包含以下几个内涵:

1,人和人之间没有客观的观察,都是主观的;

2,关系中的两个人是互相影响的;

3,关系中产生的情感、记忆等都是在关系中当下产生的,不是固定不变的;

4,同在关系中产生改变。

01 人和人之间的观察都是主观的

以心理学家的视角,重新看待你和别人的关系

李子勋老师:我们无法做到所谓的客观,只要是一个人,她所知所想都是主观的,客观的东西只是TA合理化主观感受而生成的言语而已,没有谁不是主观体验的世界,包括我们对社会的认知,都是来自于我们的主观体验,没有什么客观而言。过去心理学建立在人是可以做到客观的,但是认知科学告诉我们人是不可能客观的,你受到你的经验所影响。当下的我与当下的你是互相影响的,你的“在”会让我“在”有所不同,两个同在的时候,我不是原本的我,你也不是原本的你,这样才可以产生更好的交流和分享。

佛学里有一句话,叫万法唯心,说的也是同一个意思。

有一天,我在回家的路上,一个妈妈在和孩子路边玩耍的时候说:心里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每个人,都是带着特定的有色眼镜在看这个世界的。没有所谓的客观性,或者正确性。

启示: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是主观的,不具有客观的正确性,所以无需执着,而更多的在关系中去使用它们,来提升关系。

02 关系中的两个人是互相影响的

以心理学家的视角,重新看待你和别人的关系

在关系中,两个人互相影响,关系中的两个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观察别人时,看到的已经是受你影响的TA。

对于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有一女性朋友,她看到我的时候,常常质问我这个人怎么放不开?可是也奇怪,每次见到她我都觉得约束的很。

另外一个朋友,告诉我她的老板常说她表情夸张,而且不善于与人链接。我很诧异,觉得弄错了,在我眼里,她表情生动,与人交往拿捏有度,很多人喜欢她而且信服她。可是有一次我见到她与老板交流工作时,她忽然变了一个人,像一个动画片里6,7岁的孩子,嗲嗲的,傻傻的,表情夸张。

她的老板没有说错,但是老板看到的,是老板影响下的她。

但是,在同在中的感受,并不是由对方单独造成的,而是与自己也有关。所以不能去因此指责去埋怨对方,而是在这个感受的基础上,了解彼此,交流和互动。

03 关系中的内容是当下生成的

在同在关系中,二者的感受彼此影响,所以情绪,思想,言语,行为都会基于当下的感受和情境生成。记忆也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当下生成的。

我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人在感动的氛围中,更愿意从善意的角度去解读过往的记忆。

所以后现代心理学并不赞成过于相信一个人讲的故事。

在成长中,也无需过多的挖掘往事或者“创伤”,因为没有固定不变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故事,它们也是流动的。

以心理学家的视角,重新看待你和别人的关系

04 在同在中改变

同在关系中,双方相遇于此时此刻,聚焦于当下的流动。同在是一种深度的关怀,而在这种关怀中,对方就会改变,改变成更美好的自己,或者更想呈现的自己。因为每个人都会在同在中有一个新的体验,这个体验会影响生活。

李子勋老师:因为你的在,对方会变得不同,而这个不同会影响TA,因为TA跟你体验过更好的自我,或者更愿意呈现的自我的时候,就这样蝴蝶的翅膀扇动了起来,有一天她生活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是自然发生的,不是谁引导的,是自然发生的,该发生的时候就会发生。当环境条件不够的时候,看起来TA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由于双方同在的时候,TA感觉到了自我,当TA喜欢和接受这个自我的时候,她在和别人的同在中,会产生细微的改变,而且TA的内在会变得不一样,因为TA又增加了一个体验,对自我的一个体验。而这个体验可能会影响他的生活。

在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心理咨询师互动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在同在关系中,彼此理解和欣赏,情感和信息自然流动,那些片刻的体验,会在生活中持续的影响我,让我敢于成为一个更真诚、更有力量的自己。

李子勋老师:我们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要去改变谁,因为你不是上帝,就算是上帝也做不到。有的时候你就是要与TA同行,你的生命与他的连接起来,去感受。因为他的在,你产生了这种感受,这种感受也与你有关,而你大都需要支持和关心而不是批评。因为我们没有权利向一个人传播所谓正确,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改变成我们期望的人。不试图改变才能跟TA在一起,试图改变一个人就把TA推到对面去了。

这也是那些特别想要改变父母、配偶、或者孩子的人,最终弄得双方都很痛苦的原因。

同在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更是新时代人与人相处的美好方式。由于移动互联网的渗透,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在觉醒。传统的、利用资源优势把别人当成自己实现目的工具的做法越来越难遇到障碍,而平等、真诚,面向成长的,情感流动的,“我与你”的同在关系,将真正满足人们对关系的渴求。

我在想,看文章的你,和写文章的我,此刻是什么关系?

作者:东方心理咨询师,倪振源,欢迎订阅我的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