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多数围绕在“自我”之上,自尊、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和个体成就在很大层面上主控了心理学的理论。心理学理论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他人,他人在理论只是作为满足本能需求、自我成长需求的“客体”而存在的。心理学将自恋文化结合到自体的共同的偶像崇拜中,颂扬自强自立、自我表达、自我觉察和自我实现,这意味着我们彼此间本质的依赖会被否认。
DavidBakan指出,由于人类特性中主宰性一面的本性,使得强调主宰性形式的表达(独立,自我表达、个性和控制),而否认压制了交流面(克服分离,建立联系)。心理学的两种观点很清晰地表现出了上边的特征:“独立派”作出的是相异之物的假定,认为婴儿是共生物质的一部分(尽管生理上分离了,但是心理上仍旧融合),因而就推导出了“分离”、“建立边界”、“学会为自己做事”等从他人的原始融合中发展出自体的叙述。而“联系派”则假定自体先前就存在,且婴儿生下来就是孤独和分离,没有联系且无助的,因而,推导出了“学习建立联系”、“学习依恋”等与环境建立联结的描述。“独立派”认为,真正的亲密关系只有在独立的人之间才可能建立,而“联系派”则认为我们需要不断地人际体验(建立联系)来修正自我内部的模型。
事实上,我们天生便有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希望,以克服难以避免的孤独感。然而,这种与人建立联系的需求是一种紧迫性的需求,而紧迫需求被拒绝无一不是带有创伤性的挫折,于是,当被回绝的可能性很大时,人便竭尽全力避免这种渴望。同时,由于“我需要他人”这样的想法在多数人看来是一种脆弱的主观体验,因而,我们更“使劲”地避开对关系体验的关注。我们对关系的需要让我们变得更容易为拒绝所伤,尤其在自立自强和独立的文化氛围中,暴露这种需求毫无疑问地会令人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