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微课群里有学员问了一个关于拖延症的问题。他说,他做任何事都虎头蛇尾。包括微课学习,第一天时学得很认真,后来也开始虎头蛇尾了。以前也强迫自己学习,可总是人在心不在。他还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己做事总是开始热情满满,慢慢就懈怠了。他说很讨厌自己这个样子,总是不停地逃避找借口。
这个学员问这个问题问了三四天了,我一直都没有回答。因为我想看看,他能坚持多久。结果他一直坚持问了三四天,每天都第一时间问,于是我发现他很坚持。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很坚持。不能坚持这,就会坚持那。我们每个人都有坚持的力量,就好比这个学员,非要坚持问我这个问题。他做事一直虎头蛇尾,这也是一种坚持。
曾经有一个来访者,他当时很抑郁。他来做咨询的时候,他说,大脑不好用了,吃药吃多了,做什么事情都记不住了。现在的一切都很糟糕,自己有很多坏毛病。我说既然你说你有这么多坏毛病,你就写一下吧,首先在纸上写下10条,他很快一下就写了10条。我说,好像还不够;你再写10条吧,他又写了10条;我说再写10条吧,他很快又写了10条。我说,你看看,如果让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我写自己30条自己坏毛病,我根本就写不出来。你的记忆能力、反应能力,并没有你说的那么糟糕。他当时很吃惊,却也发现自己确实反应能力并不是想自己描述的那样。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当我们觉得自己不行的时候,那么一定有一种东西在背后支撑我们。哪怕是一个人拼命地想贬低自己,也代表在他背后有一种很强大的力量。不过这个力量的方向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了。例如,一个人拼命贬低自己的能量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力量,假如你用这种贬低的视角去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他很有可能是一个优秀的文艺批评家。我当时对这位抑郁倾向来访者说,你这么善于找问题,假设现在有一份专挑毛病的工作,专门找问题的工作,那么你一定干得非常出色。几年后他在广告部门找了一份专门挑文案中错误的工作,各方面状态都好了。所以一个人不怕有任何问题,而在于你把问题看成了是问题。
比如说这位做事虎头蛇尾的学员,我们也可以辩证来看。做任何事情都只能坚持一天。那么,你就把每件事情都在一天里做了。比如说,我现在要看一本书,那就在一天内把这本书看了,因为第二天也不会做了。做完了再做其他事情。第二天就换另外一件事,如果你在一个月的时间内给自己安排了30件这样的事情。那么这个月会过得非常充实。每件事情都做一天,到了第30天时,你又会恢复想做事情的时候,那就再做一遍。若干个这样的虎头加在一起就成一个大老虎,把尾巴就砍掉了。有时候,很多问题的解决只在于你转换了一个思维。
那么再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解读虎头蛇尾的习惯。这也许是在早年养成的的习惯,当我们觉得一件事情很麻烦的时候,会不自觉选择趋利避害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一种心理品质。也许是对客体拖延表象的认同,小时候,父亲或者母亲是做事拖拉的,或者他们做事麻利并且这样严厉地要求你,以至于在你的自体里种下了这样的拖延种子。再也许是能指的固着,欲望转移失败。比如小时候被迫学习,或者被迫接受某种工作制度的安排,也即是站在了别人欲望的位置。我们总是强迫自己去做很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去实现别人的欲望,以至于有一天我们无法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因为这不是现场咨询,只能这样野蛮分析和猜测。
通过咨询,也许你可以看到自己拖延背后的原因,如果用拉康精分来做咨询,则是打破他语言中的固定结构,为什么拖延,让能指滑动起来。咨询师要成为来访者投射的三个我:自我,镜像他我,符号超我(也即是父亲律令)。最后进入镜像阶段,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即镜像之看完成的,即一种想象的看,这意味着,主体在这个看中不仅形成了统一的理想之我的原型,而且也形成了作为其超我律令的自我理想,而主体性的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这个咨询会经历三个时期:来访者潜意识中最原始的婴儿渴望,镜映时期,象征秩序阶段。最后实现欲望转移,用象征性行为替代,反反复复,不断调整,遵循自己心声,让你做的事情给你自己带来愉悦的感受。长时以往,你就能用以一种你所希望的方式去学习和生活了。
央视财经频道特聘心理专家 赵小明(微信:zhaoxiaoming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