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是如何形成的?性格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个体心理学中获得清晰的答案。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理解人性》一书中强调: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人的性格发展深植于社会关系中, 阿德勒在本书中首度提出“社会感”(gemeinschaftsgefuhl)的概念,强调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社会感会伴随人终身,这也是贯穿个体心理学的核心观念。
一、一切行为皆源于自卑
古希腊伟大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人的命运在于他的精神之中”。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精神的多有表情的都朝向一个目标,自卑感、欠缺感和不安全感决定个人存在的目标。儿童在生命之初,都或多或少地伴随着自卑感,他们早早就意识到自己无法单枪匹马地应付生活,如果家庭不给他提供支持,他将无法生存,这种自卑感是儿童努力奋斗的驱力和起点,它决定儿童将如何获得安宁与安全,也决定着他生存的目标。在生命伊始,他们就努力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想要获得认可,目的就是要使个体优于他所处的环境。
儿童对自己自卑感的理解随着时间而变化,直到最后固化下来,并作为对自我的明确估价而表现出来,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灵魂不断尝试通过追求补偿机制来摆脱自卑感,被称为“自卑补偿机制”,自卑感的补偿,即追求优越,是个体心理学中心理动力的最主要来源。
“可塑性的基础在于儿童努力想补偿他的软弱。数以千计的天才和潜力都产生于欠缺感的刺激。”
当自卑感的被自我强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夸大的自卑感”,儿童会害怕自己无法补偿自己软弱,他将要寻求一种过度补偿,对权力和控制的追求可能会被夸大和强化,这种病态会阻碍和歪曲他的社会感。这种自我强化夸大的自卑感可能来自他物质环境的欠缺,也可能来自他身体器官的缺陷,性别和家庭格局出生次序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
个体在追求优越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会形成他的行为模式,阿德勒认为行为模式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且随着儿童的成长,会日渐清晰,不会再发生改变,即个体很难偏离他童年形成的行为方式,性格即是个体行为模式的外在显现。
二、攻击型性格与非攻击型性格
上文中我们提到,性格不是遗传先天存在的,而是个体生活模式的外在表现,性格的形成是个体追求优越与社会感相互作用的产物。
当个体对权力和优越的追求目标超过社会感,就会形成一种攻击型性格。
虚荣和野心是这种性格个体最典型特征。虚荣使得个体丧失了与现实和他人的联系,与生活的关系变得扭曲,对生活充满敌意,表现为尖刻批判的态度,通过贬低同伴来创造优越感,虚荣发展到相当的成都,会给生活持续不断地加压,抑制个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导致一个人的毁灭。在我们的文明中,虚荣心和野心钟情于金钱和财富,变成对财富无止境追求。其次,忌恨、嫉妒、贪婪、仇恨都是攻击型性格的明显特征。
与攻击型性格相对应的是非攻击型性格,有趣的是,非公型性格的人群虽然从不伤害任何其他个体,但他避免与人接触,离群索居,同样给人以敌意的印象。
隐遁是这种性格的明显特征。少言寡语,不直视同伴的眼睛,彼此分离,表现冷漠,但这种离群索居的表现方式在本质上是虚荣和野心,他们企图同你给过强调他们与社会的差异来使自身凌驾于他人之上。
焦虑是一种格外广泛的性格特征,焦虑的人总是考虑自己多于考虑同伴,他们和生活的联系很少,以至于每一种境况的改变都会让他们害怕,这种性格特征会抑制他们的人格发展。
此外,懦弱、无教养的本能也是非攻击型性格的特征。所谓无教养的本能通常表现为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脏乱,不遵守的规则,这种无教养行为让人们觉得他们对社会和同伴很少有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儿童的不文明行是要获得成人的注意。
三、学校是培养社会感的最佳场所
个体的童年经验对其行为模式形成和性格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毫无疑问,家庭有着巨大的优势,更好地照顾儿童并使儿童受到合适的教育。然而,不幸的是,当代家庭教育在极大的程度上帮助和唆使对权力和虚荣心的追求,在对儿童灌输错误的观念,不断地提示孩子必须优于其他人,要比其他人都要更高一筹,而对社会感的培养和发展却是有限的。
母亲对儿童社会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母子关系的扭曲会形成儿童某种程度的社会缺陷。如果母亲不能实现对孩子的职责,儿童就没有发展起任何社会感;如果母亲过分发挥她的职责,就会使儿童社会感不可能超越母亲而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就排斥了世界上的其他人。因此,伴有太多温情的教育与没有温情的教育同样是有害的。
学校是培养个体社会感的最佳场所。但现在经常出现的状况是,掌握学校的个体将学校塑造成实现个人虚荣和野心的工具,旧式的权威在学校中重新建立。家庭如何做好的孩子性格发展的第一道关,教育如何回归社会感培养的初衷,从目前来看,任重而道远。
人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个体心理学帮助我们从儿童经验和生活模式的的角度分析个体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但与佛洛依德不同的是,佛洛依德认为性格驱动力是性的潜意识,阿德勒则认为性格目标的驱动力是自卑感的补偿,并帮助个体改善和发展形成更适应社会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