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每天都会倾注几乎所有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最大的期盼就是——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合作、独立且有责任感的人。美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最早在世界上提出“情感引导式教育”的儿童教育专家,著有《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总结出了家庭教育的四种常见误区,这些误区让用心良苦的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事倍功半。
误区一:控制型父母与放任型父母
控制型父母——命令和威胁是控制型的典型表现,举个例子:
“都给我停下来!不许乱跑!再捣乱就别想看电视!”
放任型父母——缺乏坚持,对规定限度或者严格要求缺乏信心,举个例子:
“不理他,我没办法,小孩子闹一闹没关系的。”
无论是控制型父母还是放任型父母,所取得的教育结果通常都是不尽如人意的。那些在控制型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会渴望一切可以放纵的机会。当这种机会出现的时候——通常是在少年时期,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抓住并肆意利用。
相反,在放任型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缺乏约束和规矩,而且没有群体归属感。这些孩子往往个性散漫,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管教,所以不具备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的依赖感。他们常常会感到恐惧,因为他们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和孩子在小区里走着走着,孩子摔倒了,孩子哇哇大哭。
妈妈把孩子扶起来,轻描淡写地安抚道:“不痛不痛,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哭了。”
这是轻视孩子感受的一个典型例子。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识的反应,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这样做,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正确的或者有益于孩子健康的行为。
试想一下,如果是你在路上摔倒了,你的丈夫或妻子对你说出同样的话,你会作何感想。
长期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无法学会该如何去面对痛苦,而这种事他在未来的生存中必须掌握的能力
倘若家长能够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痛苦、羞耻、内疚乃至愤怒等消极情绪,他们会因此学会恰当地处理这些感情,这种能力会帮助他们在成年以后处理工作中和感情上所遇到的问题。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你这次考试能拿100分,我就送你一个新玩具。”
这是典型的以奖励激励进步的手段。不错,孩子可能会为了新玩具的奖励而去努力考100分。但是倘若他还不具备考100分的能力,难道就意味着他无法赢取新玩具吗?孩子也很可能会因此而高速自己:“我不想要什么新玩具或者其他奖品!”他决定从此鄙视任何奖品的价值!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所以用类似于新玩具这样的奖励来哄得孩子怪怪合作不是一个好的模式。因为一旦你“贿赂”他,没准下一次你要他再考100分的时候,他可能会期望同样的回报才肯合作。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分清楚直接后果和消极后果:
孩子贪玩错过了晚饭时间,结果没有饭吃——这叫做直接后果。
孩子贪玩打碎了花瓶,家长惩罚孩子不许看动画片——这叫做消极后果。
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量的家长都是在用消极后果来惩罚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家长负面的情绪,并学会用包里沟通的方法对待他人。
惩罚并不是我们目的,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教导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或者至少应该激发他们去思考解决方案。所以,你需要跟孩子换位思考,分析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克服所有负面的情绪,然后拿出一个计划。
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情,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威胁或者逼迫。
最后,咘咘岛温馨提示你,当你管教孩子的时候,请自问:
“我又没有否定、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
“有没有用打击孩子的方式去惩罚或者教训他们?”
“有没有用消极的办法去驱动他们?”
如果你的任何一个回答是肯定的话,请修改你的策略并思考替代方案,让你的孩子也分享一些掌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