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咳!
孩子的每一声咳嗽都牵动着妈妈的心。
秋冬季是孩子感冒咳嗽的多发季节。
有的孩子一咳嗽迁延数月不愈。
其实咳嗽并不是病,
而是为了排除呼吸道分泌物,
或异物而产生的一种身体防御反射动作。
引起咳嗽的病因有很多,
如呼吸道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异物、压迫呼吸道疾病、神经精神因素等,
或其他因素。
很多家长一看见孩子咳嗽就急着用药止咳,
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不对的!
孩子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
尚未学会成人咳痰的方法,
这会导致气管和肺内积聚较多的痰液和病菌。
如果孩子一咳嗽就马上吃止咳药的话,
孩子的咳嗽虽然被止住了,
但痰液却是仍滞留在呼吸道内,
会加重孩子的感染,
甚至患上肺炎,
导致咳嗽迁延不愈等。
有一些家长还会自行给孩子吃抗生素类药物,
这也是非常错误的!
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
而不少急性咳嗽,
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
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
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抗药性,
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
药物则有可能失去疗效。
还有一些家长将成人药量减半或减少用量给孩子吃!
孩子与成人体重、生理、病理等方法都有很大差异,
肝、肾等脏器发育尚不完善,
对药物代谢能力差较,
吃了成人的药很易发生不良反应。
其实,
可以通过孩子咳嗽的声音来辨别病因在哪里,
这就是所谓的“听音辨咳”。
(以下内容由民航医院儿科医生提供)
咳嗽的分类干性咳嗽: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
湿性咳嗽:
支气管哮喘、肺炎、支气管扩张、慢性咳嗽。
急性咳嗽:
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异物、肺炎、肺水肿等。
慢性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结核等。
咳嗽的特点
晨起咳嗽:
一般是由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综合征、支气管扩张引起。
夜间咳嗽:
一般由急性喉炎、咳嗽变异性哮喘、鼻咽炎、百日咳等。
“空空”咳:
可能为急性喉炎。
“拉风箱”咳:
则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咳嗽期间孩子不宜吃这5种食物1. 冰冷食物
中医认为身体一旦受了寒就会伤及肺脏,
而咳嗽大多是因肺部疾患引起的。
如孩子本就咳嗽,
吃冷饮后则易造成肺气闭塞,
加重症状,且日久不愈。
另外,寒凉食物还会伤及脾胃,
造成脾的功能下降,
引起痰多的症状。
2. 油炸食物
中医认为咳嗽多为肺热引起,
儿童尤其如此。
如果孩子经常吃肥甘厚味的食物,
即含脂肪和糖分较多的食物,
则会产生内热,加重咳嗽。
3. 鱼腥类食物
很多家长可能知道咳嗽需忌“发物”性食物,
即鱼腥类食物。
腥味会刺激呼吸道,
使咳嗽加重,
尤其是对某些鱼类和蛋类过敏的孩子,
更应注意避免此类食物。
4. 甜酸食物
酸性食物有敛痰的作用,
会使痰不易咳出,
导致咳嗽难愈;
甜食则会使炎症难以痊愈。
当孩子咳嗽严重时应少吃酸甜类食物,
其中也包括酸甜类的水果,
如猕猴桃、橘子等。
Tips:橘皮有止咳化痰的功效,但橘肉反而会生热生痰。
5. 过咸或过辣的食物
孩子吃得太咸易诱发咳嗽或使咳嗽加重。
因为高盐饮食会使孩子的口腔唾液分泌减少,
溶菌酶亦相应减少,
增加各种细菌、病毒入侵的机会。
过辣的食物刺激性较大,
会加重咳嗽。
因此,
孩子咳嗽期间日常饮食一定要清淡、易消化,
且营养丰富。
偏食挑食的孩子,
更应注意营养均衡,
有助于增强身体抵抗力。
专家推荐止咳食疗方目前网络流行的止咳偏方鱼龙混杂,
一些偏方虽然可以治疗咳嗽,
但针对性不强,
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甚至有一些偏方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
反而会耽误孩子咳嗽的治疗。
以下两种食疗方为民航医院儿科医生推荐,
家长可放心给孩子食用:
● 银耳冰糖羹
银耳10克,冰糖20克。
先将银耳洗净,
用水浸泡变软,
再将两者放入砂锅,
加水适量炖煮至银耳松软、汤汁浓稠。
可作为小点心,每日1~2次。
● 杏梨茶
杏仁10克,大鸭梨1个,冰糖少许。
将杏仁去皮、打碎、与切成片的梨一道加水同煮,
最后再加冰糖。
待凉后做茶饮。
孩子咳嗽期间如何休养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污浊的空气会对呼吸道粘膜造成不良刺激,
可使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肿,
分泌异常或加重咳嗽,
严重时可引起喘息症状。
因此,父母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应定时开窗换气。
2. 适当开加湿器
冬季天气干燥,
当空气湿气下降时,
皮肤粘膜易发干,
血小管易破裂出血,
纤毛运动也会受限,
痰液不易咳出,
进而加重咳嗽之症。
因此,冬季室内需保持一定湿度,
可以开加湿器,
或经常用湿拖把拖地、在地上洒些水等。
3. 及时增减衣物
冬天,多数家长都怕孩子冻着。
将孩子捂得过于严实,
不让孩子受到一点寒气,
其结果反而是造成机体调节能力差,
抵抗力低下。
4.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时,孩子会全身放松,
对外界刺激反应降低,
心跳、呼吸、排泄等活动减少,
有利于各种器官机能恢复及疾病的康复。
父母应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
以利于机体康复。
5. 适当多饮水
多喝水有助于稀释黏痰,
并使其容易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