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又称为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临床表现为乏力、畏食、腹胀、肝区疼痛等症状。病情重者可伴有慢性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通常我们所指“乙肝人”,是指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这些人群是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在中国,平均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乙肝人”。因此,正常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与“乙肝人”发生交集。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输入含有乙肝病毒的全血、血清等血液制品。
2.母婴传播:如孕妇带毒者通过产道垂直传播给胎儿等。
3.医源性传播:补牙、内镜、修脚、修面等器械消毒不彻底不规范等导致。
4.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异性恋之间的亲密行为是乙肝病毒传播的重要方式。
5.密切传播:与“乙肝人”长期生活和接触而被传染。
到底能不能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
中国乙肝人群数量之大,正常人不接触乙肝病人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到底能不能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呢?
首先,在人的口腔、食道、胃肠道细胞表面并没有识别乙肝病毒的乙肝病毒受体;其次,人类的消化系统拥有完整的一套免疫功能,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乙肝病毒入血;最后,在人体的消化器官里同时也不存在乙肝病毒生长和繁育的沃土。因此,那些被你不小心吃进去的乙肝病毒,要么就在你的肠道里被干掉了,要么就在厕所里被排泄掉了。
乙肝歧视是指中国社会现存的对健康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简称携带者)的一种歧视现象。在所有歧视中,最明显的就是就业歧视,甚至有中国超一流的清华大学热门专业毕业生都因携带乙肝而无法获得工作。
但是,国内外相关指南已经明确了乙肝传播的途径,正常健康的交往并不会传染上乙肝病毒。如果一味排斥、恐惧甚至歧视乙肝病人,那么这种行为不仅仅是无知,更是自私。这些本不该有的行为给乙肝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添加许多不该有的压力和负担。
普及乙肝知识,消除乙肝歧视,还“乙肝人”一片同样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