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报道家庭医生覆盖率和签约人数的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报道称“我国超过五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截至今年11月底,全国95%以上的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超过五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人群覆盖率超过35%,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一石激起千层浪!欣喜之余,很多人感到震惊,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不太相信,难道“一夜之间”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人都有了家庭医生了吗?事实上,这是一条很容易让人们怀疑其真实性的新闻,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看待和认识这一现象!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一下家庭医生的严格概念与定义。家庭医生一是指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二是指具有全面系统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知识,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工作协调能力,能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对工作认真负责,对人们非常热情的新型医疗顾问和健康管理者。三是也称之为全科大夫,其以家庭医疗保健服务为主要任务,提供个性化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健康教育服务和指导,使您足不出户就能解决日常健康问题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疗和家庭康复护理等服务。
根据有关文献的介绍,家庭医生在我国发展比较缓慢,主要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可能出现了一些家庭医生队伍,主要的服务对象是中高收入家庭。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四个方面:第一是周边的社区建立医疗服务中心。第二是国家医疗保险患者及社会医疗保险的患者不能享受在家里治疗的报销政策。第三是如果病人过多,没有过多的医生参与进来,不能使家庭医生的队伍壮大起来。第四是医院没有在家庭医生这方面过多的宣传,许多人对此还不了解。另外,国外家庭医生制度相对比较成熟。如(持有医疗保险的一部分)美国人看病先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如果需要,由家庭医生安排病人住院或联系专科医生继续为病人服务。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负责经过家庭医生同意的继续治疗费用。医生、保险公司、医院之间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互相制约。(另一种医疗保险不需要家庭医生的同意也可以看专科,但保险费用要高一些。)在中国,不论自费公费,病人看病任意选专科,选医生。病人很盲目,医生也希望有更多的挂号收入。
这里面,主要涉及到六个问题:一是谁来担任家庭医生?二是如何让居民自愿签约?三是家庭医生给居民带来怎样的服务?四是签约后居民有啥实惠和医疗保障?五是签约服务如何合理收费?六是如何才能激励家庭医生?这六个问题不系统解决好,是很难开展家庭医生工作的。
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超过五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一报道作如下剖析,供大家研究思考。
一是中国社会现阶段有多少农民?目前中国的农民根本不太可能有家庭医生。
根据目前查阅的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总人口的数量为50.3%。而就目前中国农村的医疗现状来分析,这部分的人群都不可能存在签约家庭医生的情况,更不要说地理位置偏僻和人烟稀少的山区。
二是中国社会现有多少学生、医生、军人等特殊群体?这些人也不太会有家庭医生。
根据2016年“国家统计年鉴”大致测算得到,2015年在校学生(中小学生+高等院校学生)人数约为:1.6亿人,占总人口的数量约为12.3%。根据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我国医生(卫生人员)数量约为1069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约1%。我国现役军人数量约230万人,占总人数的比例约0.2%。这部分高等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医务人员和现役军人需要忙于自己的学业事业和保家卫国,怎么可能有签约家庭医生的条件存在?
三是中国社会有多少具有家庭医生资格的全科医生?
根据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截至2015年我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册的全科医生数量为33169人。可以看出,仅仅三万人的社区全科医生队伍,如果要支撑超过五亿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需要保证重点人群覆盖率超过65%。几乎相当于每位全科医生需要签约15000人,即便截至到2017年全科医生的数量会有所增加,但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医师人员比例又如何能挑起全国“签约家庭医生”的重任呢?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中国社会的人群现状,还是从社区家庭医生的服务数量与服务能力来看,都是无法达到和实现“我国超过五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这一神话的!而这篇大跃进式的报道可能恰恰凸显了当前一部分人对于医改急于求成,不注重内涵建设的浮躁心理。我们希望这样的报道还是越少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