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袭击着我们的身体,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首当其冲,冻疮、过敏、脂膜炎等各类皮肤问题在冬季变得尤为突出。
南京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陈文琦表示,冬季皮肤脆弱,应当特别小心以下九种皮肤病:
疾病1:冻疮
攻击人群:儿童、妇女、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
攻击部位:四肢末端、面部和耳廓等处、大腿外侧
典型伤害:局限性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
伤害指数 ★★★★
由于气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复红斑、肿胀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
预防:首先是遇冷时要注意防冻保暖,防止潮湿,不要穿着过紧鞋袜,特别是足汗多的人,要勤换鞋袜和保持鞋子的干燥;其次是要多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在天气转冷之前一定要坚持用冷水洗脸、洗手,洗后要及时擦干并涂抹护肤霜、药用甘油、凡士林软膏等。这样可以增加抗寒能力,减少冻疮的发生。
疾病2号:寒冷性多型红斑
攻击人群:11-35岁多见
攻击部位:四肢末端、面和耳部等暴露部位
典型伤害:中央有水疱的水肿性紫红斑,虹膜样红斑
伤害指数 ★★★
与寒冷和免疫反应相关。多伴瘙痒或可不痒。皮疹持续2~3周后可自然消退,但可反复发作,一般在寒冷季节复发,春暖后消失。
预防:从初冬开始就要注意局部保暖,天气寒冷,外出要尽早使用口罩手套、保暖耳套、围巾等;鞋子应穿得暖暖的,但不宜过紧,保持清洁干燥。最重要的是加强体育锻炼,多运动,增强皮肤的血液循环。寒冷性多形红斑的治疗以活血、化淤为主,避免用酊剂、酒精等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已破溃的寒冷性多形红斑应及早去医院求治,避免进一步糜烂、继发感染。
疾病3号:寒冷性荨麻疹
攻击人群:任何年龄
攻击部位:多见于面、手部,严重者较广泛
典型伤害:风团 水肿
伤害指数 ★★★
无原因或继发于多种疾病或遗传因素,受冷后出现,伴瘙痒。
预防:寒冷季节要注意防寒保暖,早晨起床时要多穿些衣服,严冬及刮大风时,要戴好口罩、帽子与手套。另外,还要注意洗澡时不用碱性强的肥皂,也不要用手或毛巾使劲搓揉皮肤,以免皮脂丢失过多,降低身体御寒功能。一旦患了寒冷性荨麻疹,可外用含有百部、地肤子等中药材的药液,对局部喷搽,切忌用手搔抓,以免抓破皮肤继发感染,也不要用热水烫洗,求得暂时舒适,这样反而会促使病情加重。
疾病4号:寒冷性脂膜炎
攻击人群:婴幼儿和低龄儿童,末梢血循环功能不良者
攻击部位:大腿、臀部、面颊和下腹部
典型伤害:疼痛性或无痛性境界清楚的皮下结节和斑块
伤害指数 ★★★
由寒冷直接损伤局部皮下脂肪组织,引起局限性脂膜炎。可能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儿童吸吮冰棒可引起面部寒冷性脂膜炎!还可因裤薄不保暖去溜冰、骑马、滑雪受冷后发生骑马脂膜炎!
预防: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冷,多穿宽松厚实的衣裤。切不可为了“臭美”,单衣薄裙,使得身体暴露在冰冷空气中。如果肢体受冻严重需复温时,应注意避免快速复温,而应循序渐进。同时给予足够热量和丰富维生素饮食。
疾病5号:冬季瘙痒症
攻击人群:普遍,尤其是老年人
攻击部位:全身 四肢为重
典型伤害:皮肤干燥、抓痕
伤害指数 ★★★★
常为寒冷所诱发,多发生于秋末及冬季气温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每当由寒冷的室外骤入温暖的室内,或在夜间解衣卧床时,便开始瘙痒。
预防:很大一部分年轻人,尤其是白领阶层和幼儿人群,每日洗澡成了他们的必修课,甚至每天要洗2~3次。其后果是本来分泌就很少的皮脂被洗掉,皮肤越显干燥,也越容易出现瘙痒。如果是天天洗澡,每次5—10分钟就可以,不要超过30分钟。推荐盆浴或木桶浴,这是因为泡在水里能促进皮肤吸收水分,并且能加快血液循环,改善皮肤代谢。洗澡时,不要搓,以免造成皮肤损伤,加重瘙痒。
疾病6号:手足皲裂
攻击人群:老年人、鱼鳞病和角化症患者
攻击部位:屈侧、手掌、足跟、足跖外侧等角质层增厚或经常摩擦的部位
典型伤害:沿皮纹发展的深浅、长短不一的裂隙
伤害指数 ★★★★
掌跖部位无毛囊和皮脂腺,因此当冬季气温低和湿度较小时,缺乏皮脂保护的皮肤便容易发生皲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预防:生活中要注意洗手足时避免用太多碱性过强的肥皂、碱水及其它洗涤剂。冬季常用温水浸泡手足,浴后擦干,除用护肤品保持皮肤儒润,并要注意保暖。在容易引起职业性手足皲裂的环境中工作时,应加强劳动保护减少患病的可能性。
疾病7号:网状青斑
攻击人群:青中年女性
攻击部位:下肢
典型伤害:青紫色斑点状,类似于大理石
伤害指数 ★★
病情常为轻度和无害,遇冷后发病,历时短暂,随后呈持续性,皮肤有刺痛和麻木感。亦可为生理性,称大理石样皮肤,一般无症状,系对冷发生的短暂生理反应。
预防:适度补充热量,避免饥饿或血糖过低造成体温过低。少吃油脂类及甜食,多吃蔬果类补充维生素C,改善血液黏稠度。保持皮肤清洁、适量擦抹保湿乳霜、避免干燥龟裂及外伤。
疾病8号:肢端青紫症
攻击人群:始于青春期,女性多见
攻击部位:手指、足趾
典型伤害:皮肤呈红绀色或青紫色
伤害指数 ★★★
遇冷后手足部皮肤呈对称性、持续性青紫色、凉冷、多汗,温暖后能缓解为特征。
预防:本病原因尚不明确,常有家族史。
疾病9号 雷诺病
攻击人群:40岁以下女性
攻击部位:常见于手部
典型伤害:肢端皮肤颜色改变间隙性发作
伤害指数 ★★★★
为寒冷刺激及其它因素所引发的痉挛、缺血性反应,皮肤相继呈现苍白、青紫和潮红等色彩变化,局部温度低,自觉疼痛和麻木,并在温暖后可恢复正常为特征的血管功能障碍性疾病。
预防:尽可能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禁忌吸烟;避免应用麦角胺,β-受体阻滞剂和避孕药;明显职业原因所致者(长期使用震动性工具低温下作业)尽可能改换工作状态或环境;如条件许可者可移居气候温暖和干燥地区。
通讯员 章琛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 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