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自我审美的不确定性

作者:郭树忠教授 2018-03-12阅读:5766次

关于人的自我审美,希腊神话中有两个经典有趣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做纳西瑟斯的美貌少年,因为被自己的水中倒影深深迷住,最后跃水而亡。第二个故事叫“斯巴达城最丑的女孩”,这个可怜的女孩每天精心照料神龛,只为了将丑陋的容貌变得美丽。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对美丽和丑陋界限的判断大体一致。但人们也会因为情感的原因出现“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即所看到的人真实的美丽程度与心目中的美丽程度出现了偏差。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事实上,人们因爱或者因恨而出现的审美偏差十分常见。这种偏差源于情感的干扰。如果我们与被“审视”的对象没有任何感情纠葛,通常我们对其外貌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很接近真实状况;但如果有感情因素的介入,就会出现偏差,而且偏差的程度与感情的深度有关,孩子通常都会觉得自己的母亲好看,父母也觉得自己的孩子好看,兄弟姐妹也是如此,而情人之间出现的审美偏差是最大的。

情感对审美的干扰不仅出现在对他人的审美时,也出现在自我审美时(科学的名词是Self-body image,体像),人对自己外貌的感觉是非常复杂的,感觉好就会自信,感觉不好就会自卑,而感觉的好坏受太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他人。人在镜子里看自己时,常常对自己外貌的认知带有很大不确定性,就像很多人买衣服之前的试穿,穿上之后美还是不美,自己常常没有主意,这或许是女人喜欢男人陪着一起逛商场的主要原因,希望自己的审美能够获得别人的认同。

因此,人对自己外貌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别人观点的左右,这很可能与人类很晚才有镜子有关。人类在很长的时间里只能在水中看到自己,虽然有个大概的轮廓,但很难看清楚。

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别人的容貌,在观察他人的时候,对方的眼睛就是一面面的镜子,我们也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美丽与否的信息。但别人的眼神又与我们之间的感情紧密联系,因此,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很容易受情感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不那么客观准确。

多数人对自身容貌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有一些人会对自己的容貌评价过高,表现为在容貌方面的过度自负,这一点倒没太多危害。但另外一种与其截然相反的现象则是有害的,医学上叫做体像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缩写:BDD),患有体像障碍的人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子严重变形,本来正常的容貌会觉得不正常,本来漂亮的脸庞会觉得很丑陋。BDD发生的机制不是很清楚,但我推测可能与成长过程中缺少爱有很大的关系,情感方面的挫折与痛苦经历也有可能导致BDD的发生。

人类看见美的人和物,会引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这与爱产生之时的化学反应是一样的,都是与大脑里的“愉悦激素”分泌有关系,人感知到的都是快乐。而人们有时会因为某种原因,把爱的缺失与容貌联系在了一起,从这个角度看,很多人追求“美”实际上是在追求“爱”,或者是希望通过“变美”而获得“爱”。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和评价偏低,有研究发现多数女人觉得自己体型偏胖,即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比实际要胖。

虽然人类进化到今天成为了世界之王,也基本解决了温饱等需求,但人类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多的爱。相反,激烈竞争的社会导致了人类无暇顾及别人,也忽视了相互之间的爱,导致很多人出现爱的缺失,从而为美容行业催生了巨大的需求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