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焦虚寒,我们谈过理中丸与附子理中丸,其实还有另一大类,就是建中汤系列。其最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出现,如“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上症中,无论腹痛、心悸而烦,其病机都为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为针对寒证(脘腹剧烈胀痛,呃逆等)又创立大建中汤,取干姜、人参(理中汤减白术、甘草)加蜀椒、饴糖。理中丸辨证要点在“满、吐、利、痛、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小建中汤则重点在于“痛”,即脘腹时作时止疼痛,心悸,面色无华,脉弱,可调和肝脾。大建中汤重点在“因寒而致剧痛”并可降逆止呕。
蜀椒
除大小建中汤以外,《金匮要略》中还有黄芪建中汤,为小建中汤加黄芪所得,取黄芪补中益气,故该方功效为,温中补气,和里缓急。因加入补气健脾的黄芪,该方较小建中汤更针对“虚”,即气虚自汗、少气懒言、纳差等症。
黄芪
时至唐代,孙思邈收录在《千金翼方》中,有一方剂名为“当归建中汤”,该方通常为当归替代饴糖,余组成和剂量同小建中汤,如果较为虚弱,也可用小建中汤原方加当归。该方多用于产后虚羸,脘腹隐痛或小腹拘急挛痛等。当归建中汤因用补血之当归,故功效偏气血双补。
由此可见,建中汤可向补气、补血、温中、降逆四个方向发展,除黄芪建中汤以外,小建中汤还可以加黄芪、白术、防风补气固表(玉屏风建中汤)加人参、茯苓、白术(四君子建中汤)以补中健脾,后世经常用黄芪、当归加小建中汤,气血双补。至于温中,则由小建中汤到大建中汤到理中丸到附子理中丸一脉相承。针对降逆,则由大建中汤到吴茱萸汤(吴茱萸、生姜、人参、大枣)或吴茱萸汤加干姜。至于吴茱萸汤原方应用的变证应用,我们下期继续。
特邀作者: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