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诱发癌症的因素有很多,你知道癌症的原因有哪些吗?哪些因素会让癌症找上你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盘点哪些最危险的致癌因素。
“趁热吃”与食管癌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我国食管癌发病率居世界之首,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且男性多于女性,喜欢滚烫的食物是主要发病原因之一,如广东省是食管癌高发地,与该地区喜好喝功夫茶、吃腌菜有一定关系。
人的口腔和食管正常的温度为36.5-37.2℃,其耐热温度为50-60℃。人们感到很烫很烫的食物,通常在70-80℃,经常食用这类食物很容易烫伤食道壁黏膜。灼伤的黏膜表层会及时脱落、更新,基底的细胞会迅速增生、更新、补充,久而久之,增生的细胞速度如异常加快或在不良刺激下很有可能发生变异,如食管里的某些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恶性增殖,就形成食管癌。
资料补充:
饮用温度为65-69℃茶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是饮用温度低于60℃者的2倍;
饮用70℃或温度更高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风险则比正常人高出了8倍。
如何预防食管癌
改变“趁热吃”的饮食习惯,避免烫伤口腔黏膜和食道壁黏膜。
少饮酒,不吸烟,不吃腌制、霉变等食物,避免食管黏膜病变。
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强免疫力。
黄曲霉素与肝癌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在土壤中广泛存在。当繁殖期到来的时候,黄曲霉通过孢子在空气中传播,遇到合适的宿主就开始生长,并且产生黄曲霉素。花生、棉籽、稻米、玉米都是黄曲霉喜爱的宿主。
1993年黄曲霉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I类致癌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强致癌物之一。如果一次摄入大量的黄曲霉素,会出现急性中毒症状,2004年肯尼亚的东部地区爆发了黄曲霉素引起的肝炎,125人死亡,死者都曾吃过发霉的玉米。
即使一次摄入的黄曲霉素没有达到中毒的剂量,长期低量地摄入黄曲霉素仍然十分危险。黄曲霉素含量在1mg/kg时就可诱发癌症,而1mg/kg黄曲霉素含量仅相当于1吨粮食中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它除了主要诱发肝癌外,也能诱发胃癌、直肠癌、乳腺癌和小肠癌等,还可能出现畸胎。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黄曲霉素感染
把谷物,豆类食物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一旦发现有变色,变质的情况,要及时剔除。
黄曲霉素味道发苦,如果在食用花生,瓜子等坚果类的零食时,感觉味苦,一定要吐掉并及时漱口,并把剩余的零食丢掉,购买时尽量购买小包装,密封保存。
尽量购买正规厂家生产,包装完整的粮油。
多食用一些蔬菜,富含硒和维生素B族的食物,可以阻断人体吸收黄曲霉素。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幽门螺杆菌(Hp)寄生于胃粘膜的底层,破坏胃粘膜以后,胃的上皮细胞暴露出来,与食物相摩擦,造成浅表性胃炎、胃溃疡,最严重会导致胃癌的出现。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定为Ⅰ类致癌原,我国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80%,属高感染国家。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检出率高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也相对较高。但对于大部分人群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是不需要治疗的,只需要中年后定期进行内镜检查,或在有上消化道不适时进行内镜检查。
真正需要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治的人群,除了有胃癌家族史人群外,还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粘膜萎缩或糜烂,或是病理检查中发现有不典型增生,以及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另外,胃食管返流、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也建议根除幽门螺杆菌。
胃幽门螺杆菌的预防方法
饮食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忌过饱,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忌烟熏、腌制食物。
避免引起胃黏膜损伤的食物,养成良好的习惯、讲究卫生,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应该从饮食入手,注意饮食卫生,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
由于引发的病症出现在胃部,检测目标就通常“瞄准”了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而这样却恰恰忽视了幽门螺杆菌的另一个重要“储存仓”——口腔。细菌藏在牙菌斑、唾液中,同样会给人造成胃病困扰,感染了的患者还会出现挥之不去的口腔异味。
所以科学刷牙,经常换牙刷;适当使用漱口水,要用有杀菌作用的漱口水,其也有有一定的辅助控制牙菌斑的作用,但它不能替代刷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