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到底能不能治病?三个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

作者:艾益康艾绒厂 2017-12-19阅读:3244次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外治法之一,是针灸治疗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散寒邪、温经通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其治疗效果显著,并在一些病种上有其独特的治疗优势。

笔者应用重灸、三伏灸、热敏灸治疗一些疑难病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验案三则如下。

1、前列腺增生案

患者张某某,男,80岁。初诊日期:2013年4 月13日。

病史:患者因跌伤曾入骨科住院。治疗期间小便不通,会阴部明显红肿,不能排尿,迁延数月,诊断为前列腺增生。

症见:少腹胀满,不能自行排尿,伴腰膝酸软,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癃闭(肾气虚弱,膀胱气化失司)。

治则:温补肾气,通经活血,通利膀胱。

治疗方法:取穴:①气海、水道。 ②关元、三阴交。

艾灸到底能不能治病?三个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

操作: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每次取一组穴位,两组穴位轮流交替使用,把2支艾条并排用大夹子夹住,手持夹子,将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离皮肤表面3cm左右施行温和悬灸,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穴灸30分钟,每次150分钟,每日1次。 灸治3天未见明显反应,第4次艾灸1小时后发现尿从导尿管旁流出;继续艾灸治疗2天,拔除导尿管,排尿通畅,再继续治疗2次以巩固疗效,排尿无障碍,至今5个月未复发。

按: 患者因年迈肾气虚弱,下焦气化失职,气血运行不畅,膀胱阻塞而起病;又逢跌伤长期卧床不起,更使气血运行受阻益甚,证属本虚标实。 治当温肾补气,通经活血,通利膀胱。 局部取穴与循经远道取穴相结合。

关元为小肠的募穴,具有通调冲任,温肾补虚,回阳固脱之效;气海为肓之原穴,具有升阳补气,益肾固精之效;水道具有清热利尿之功。 艾灸任脉经穴关元、气海以温补下焦,以期达到补肾气,理下焦,通尿闭的功效。 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腧穴,又是足三阴经交会穴,艾灸之能健脾补肾,疏通经络。数穴相配,共收温肾补气,通经活血,通利膀胱之功。

长时间重灸可增强温补温通的作用,促使“ 气至病所”,继而达到疏通经络,通利膀胱之目的。 温灸上述腧穴可促使逼尿肌收缩,提高膀胱收缩力,改善括约肌协调功能,可使膀胱残余尿量减少或基本消失,膀胱感觉恢复正常,从而治愈疾病。

2、人流后不孕症案

患者严某,女,28岁。 初诊时间:2012年7月8日。

主诉:人流后不孕4年余。

病史:2008年4月中旬做人流手术,手术后至今未怀孕,腰腹冰冷,月经正常,形体偏胖,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曾做女性性激素检查、B 超检查、输尿管造影术均未见异常。 服中药治疗一年半未孕。

西医诊断:不孕症;

中医诊断:不孕症( 肾虚寒凝,胞脉不通)。

治则:温肾祛寒、疏通经脉。

治法:予冬病夏治“ 三伏灸”。

初诊:2012年7月8日,伏前加强。 取穴:大椎、肾俞、肺俞、天突

艾灸到底能不能治病?三个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

操作:大椎、肾俞两穴施隔姜灸。 隔姜灸操作:选取新鲜老姜一块,切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在中心处穿刺数孔,备用。 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穴位皮肤用 75%酒精消毒,将姜片放在穴位上,上置中等艾炷,点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 每次灸3 ~5 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二诊:2012年7月18日,初伏。 取穴:气海、关元、大椎、脾俞、膻中。

操作:气海、关元两穴施隔姜灸。

三诊:2012年7月28日,中伏。 患者诉月经33天未潮,推迟5天,让患者做尿妊娠试验检查,结果可疑阳性,未再做治疗。 嘱其2天后再做尿妊娠试验检查,结果阳性,考虑已受孕,停止治疗。

次年4月初,剖宫产一女婴,母女平安。

3、顽固性面瘫案

患者桂某某,女,57岁,退休。 初诊日期:2012年10月9 日。

主诉:口眼歪斜2年余。

病史:患者缘于2年前因吹电风扇后出现口角向上牵拉,逐渐致口角歪斜,左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遂至市人民医院就诊,诊断为面瘫。2年间曾至广州、上海等地求医,效果不显著。

现病状:左侧面部轻微麻痹,面部肌肉不如右侧饱满,口角歪向右侧,左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轻微抬眉,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残留于左侧面颊口腔中,纳食可,夜寐安,大便时结时稀,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中医:顽固性面瘫( 气虚血瘀,筋脉失养);

西医: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治则:祛风散寒、疏通经络、益气固卫。 采用腧穴热敏灸治疗。

取穴:按照陈日新的热敏腧穴的高发区选穴。 以头面部、腹部、上肢上段及小腿外侧为高发区,多出现在翳风、颊车、下关、太阳、上印堂、手三里、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处。

艾灸到底能不能治病?三个真实案例告诉你答案

操作:选取上述穴位1 ~2个,把2支艾条并排用夹子夹住并点燃,手持夹子,将艾条距离皮肤3cm 左右施行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当患者感受到艾热向皮肤深处灌注,或热感向远处传导,或热感扩散,或出现其他特殊感觉时,即在此穴位点实施温和灸,直至热敏点现象消失,并感觉皮肤灼热时乃停灸,完成一次热敏灸治疗。 每日1 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 2 ~3 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

按上述方法治疗10天后,病情略有好转。 继续按上述方法治疗35 次后,上述症状、体征均消失,病情痊愈。 随访至今,患者精神佳,无何不适。

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口僻”范畴,主要因为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患者病延日久,久病多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病情由实转虚,面部肌肉失养而枯槁萎缩则缠绵难愈,继而形成顽固性面瘫。

研究表明,顽固性面瘫患者,常在腹部、头面部、上肢上段及小腿外侧探及热敏腧穴。 根据“疾病反应点就是疾病最佳治疗点” 针灸规律,艾热对热敏腧穴非常敏感,极易产生经气感传,促使“ 气至病所”。 热敏灸的热刺激通过激发体内固有的经气系统功能,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恢复正常。热敏灸具有双向调节和整体调节的作用,从而达到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濡养筋脉之效,故疾病痊愈。(面瘫患者越早进行艾灸治疗效果越好,不能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