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5
农历:十一月 十九日
戊戌【狗】年
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节气,标志着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小寒处于三九期间,此时土壤深层的热量被消耗殆尽,全年最低气温随之出现,故而有“小寒胜大寒”之说。那么,小寒时节应当如何养生呢?
一、小寒关键词:寒!
我们都知道“冬至一阳生”,阳气在降至极点后,开始从地下慢慢升起。但是,自然界由于阴气的长期侵袭和堆积,气温会持续下降,人会感觉越来越冷。因此,小寒最大的特点就是:寒!
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凝滞”,寒邪以寒冷、收引、凝滞为基本特性。寒为阴邪,最易损伤阳气。若阴寒偏盛,阳气不足以驱除寒邪,就会被阴寒所侮,继而“阴盛则阳病”。比如,寒邪在体表,就会有恶寒、发热、无汗等症,俗称“感冒”;寒邪在脾胃,就会吐泻清稀,脘腹冷痛;寒邪在下焦,就会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
二、小寒养生:祛寒养肾
《黄帝内经》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见,寒与肾相应,阳气根源于肾,因此寒邪侵袭,最易中伤肾阳,肾的温阳化气功能就会失职,就会尿少,水肿;寒为水气而通于肾,寒水过盛,就会上制心火,就会心痛、心悸、肢厥等。所以,小寒时节往往是肾阳最不足的时候,养生基本原则当为:祛寒养肾。
三、养肾,当兼顾三焦
养肾可不仅仅是养“肾”这么简单,《灵枢·本脏篇》曰:肾合三焦膀胱,可见,肾与三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焦有两个系统:
1、三焦气化系统:以肺、脾、肾为中心
上焦气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
中焦气化,主司营卫经血的生化,主要在脾;
下焦气化,主司决渎(疏浚水道)排糟粕,主要在肾。
2、三焦相火系统:以心、肝、肾为中心
心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命门为相火在下焦。
综上所述,这两个系统皆本于肾,因此,肾是三焦的本源,与三焦相通,三焦为肾行水化气。故而,养肾当兼顾三焦。
四、艾灸:祛除寒邪,温补肾阳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cover/2ruxtv5izg3aanz/s0013d947qq.html
(CCTV10《健康之路》:20分30秒往后,艾叶煮水泡脚;29分20秒往后,隔姜灸。)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寒时节,借助艾灸以及艾叶煮水泡脚,可以有效祛除寒邪,温补肾阳。
第1步:祛寒
临床显示,寒证无一例外都是寒湿积于下焦所致,阳气因而被逼到身体的外面或者上面,中医将此称为“相火外越,阳不归根”。因此,此时当务之急是将寒邪驱逐出体外。
小寒既是全年最冷的时节,也是全年最珍贵的补阳时节!作为“天下扶阳第一方”,此时艾灸相当于给体内补入缕缕暖阳。所以,如果你已经错过“一九”,请不要错过“二九”和“三九”。
关于祛寒,一方面,建议艾灸人体极易被寒湿入侵的5个通道——颈部的大椎穴、腰部的命门穴、胸部的膻中穴、腹部的神阙穴、脚底的涌泉穴,让寒湿由此排出;另一方面,建议艾灸“阳脉之海”——督脉,以补充阳气。寒湿排出了、阳气充足了,人体气血津液的运行就得以温煦推动,就能畅通无阻,寒证自然就会退却,人也就暖和了。
在艾灸时,建议大家采用隔姜灸,以发挥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的效用。在祛寒温阳方面,生姜与艾叶协同作用,可以让艾灸效果“更上一层楼”。一般而言,肢体每穴15-20分钟,躯干每穴30-40分钟。
此外,建议大家用艾叶煮水泡脚,“血遇热则行”,泡脚有益于血液循环,让全身暖和起来。
第2步:养肾
寒邪排出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养肾了。上文说了,“肾与三焦相通”,因此养肾当兼顾三焦。
冬季常见肾虚水泛证,引起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尿量减少、腰痛酸重等症状。
《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可见,水液在体内的上升下达,循环周流,以三焦为通路,而三焦的决渎功能,又受肾脏气化制约——肾阳虚损,则三焦气化失常,就会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发生障碍,继而水湿泛溢,形成水肿。
针对肾虚水泛的情况,可用苓泽通利三焦之水,还可以艾灸肾俞穴、关元穴、阳池穴、涌泉穴,以温补肾阳。肾阳旺盛,则三焦气化机能旺盛,水道通利。
冬季,人还容易臃肿肥胖,这与肾气虚衰脱不了干系。
气虚和阳虚经常“狼狈为奸”,导致痰湿滞留体内。因此,肾气虚衰之人往往是痰湿体质,而痰湿是女人臃肿肥胖、皮肤松弛、面色无华的罪魁祸首。肾气虚衰的女人为什么显老,原因就在于此。这些“衰老”征兆并非岁月痕迹导致,而是气虚和阳虚“沆瀣一气”的恶果。
肾气虚衰,可用黄芪补三焦之气,而后艾灸脾俞穴、气海穴、足三里穴。
【结语】《黄帝内经》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一旦受寒,肾阳受损,不仅各种虚寒之证接踵而来,还会影响春天肝木生发无力,百病缠身!因此,在一年中最寒冷的小寒时节,最重要的就是祛寒养肾。所以,请大家好好利用艾灸,体内阳气充足、气血不衰,疾病自然不会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