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季节角度来划分,春季绝对堪称感冒高发季。在我们尚未感受到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盎然春意时,“感冒君”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呼啸而来。
为什么春季易感冒?外因:风为百病之长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中医将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风为“六淫”之首。风具有载体作用,寒、暑、湿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因此风邪堪称外邪致病的“先导”。
《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就是说,风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侵袭人体时,最先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肺卫、阳经、肌表),表现为头痛、咳嗽、恶风等。加之风邪“其性开泄”的特点,易导致腠理毛孔开张,引发津气外泄,出现流涕、出汗、皮疹等感冒或类似感冒的症状。
由于风是春的主气,故而一到春季,人就容易被风邪所侵,引起感冒。
内因:肺卫失调
从定义来看,感冒就是:因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以头痛、鼻塞、鼻涕、喷嚏、恶风寒、发热、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外感病证。
感冒的内因就是肺卫失调——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于最高位置,卫有保卫、卫护之意,肺卫是人体最外面的一道屏障,它一旦失调,外邪就会直接侵袭肺部,引起感冒。
肺主呼吸,与气道相连,气道为气出入的通路,“喉为肺之门户”;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风邪常从咽喉、皮毛入侵人体,导致肺卫表现出卫表不和的状态,如恶寒、发热、头疼、身痛等;如果风邪由表及肺,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就会失调,继而表现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
感冒的重灾区人群:老人、孩子、体弱者上文说了,感冒与内外二因密切相关。如果把风邪(外因)比作“导火索”,肺卫失调(内因)就好比“炸药包”,只有两者相遇,才会发生爆炸。换句话说,只有人体卫气不固——负责卫外的阳气虚弱,不能固表,致使皮肤腠理疏松,才会给风邪等“六淫”可乘之机,进而致病。
为什么感冒患者以老人、孩子、体弱者居多,而身强力壮者很少中招呢?原因就在于八个字: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邪二气在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哪边占优势,哪边就是赢家。正气旺盛,外邪就很难透过卫气的保护进入体内,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身体就不会得病。退一万步讲,即便有外邪侵入人体,最终也会被正气驱逐出去。
如何匡扶正气,预防感冒?补阳气
《黄帝内经》里有一个词叫“阳密乃固”,就是说:阳气充足,则病邪难以入体,人也就难以生病。可见,阳气与正气不分家,补正气必得补阳气。
“天下扶阳,灼艾第一”,补阳气当然少不了艾灸。在感冒的重灾区人群中,补阳气的主要对象是老人和体弱者,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逐渐衰减,体弱者几乎都有阳气不足的毛病,故而这两种人群亟待艾灸,以固本培元,收发阳气。而孩子为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而无需补阳。
健脾胃
上文已经提及,感冒的内因是肺卫失调,因此预防感冒就必须增强肺卫功能,即实卫固表。
肺属金,脾属土,土生金,“虚则补其母”,因此在增强肺卫功能前,必须先强壮脾胃,尤其孩子生理特点中最为突出的是“脾常不足”,建议经常艾灸神阙穴和身柱穴。成年人可以常做保健灸,比如艾灸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等健脾的穴位,也可以着重艾灸小腿内侧(脾经循行的范围)。
风寒感冒VS风热感冒,如何艾灸?春季感冒以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居多,风寒感冒就是因受寒而起,风热感冒由风邪夹杂热邪所致(热伤风),二者病因病机不同,表现症状也大有区别。
区分它们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看舌像:
风寒感冒:舌苔薄白
风热感冒:舌苔薄黄,舌边尖红
除舌苔以外,还可以从以下症状辅助判断:
1、寒热:风寒发热轻、恶寒重,风热发热重、恶寒轻;
2、出汗:风寒无汗,即使有汗,也是少汗,风热有汗出;
3、头痛:风寒多为后脑勺痛,风热多为偏头痛;
4、身痛:风寒多为身体关节疼痛,风热关节痛不太明显,以气虚浑身无力居多;
5、鼻涕:风寒为清水鼻涕,风热为浊黄鼻涕;
6、咳嗽:风寒多白痰,遇冷遇寒咳得更厉害,遇热缓解,风热多黄痰,遇冷遇寒有缓解,遇热咳得更厉害;
7、口渴:风寒不口渴,风热口干咽燥;
8、咽喉:风寒为痒,风热为肿痛;
9、小便:风寒小便清长,风热小便黄;
10、大便:风寒大便不成形,风热易便秘;
11、脉象:风寒脉浮紧或浮缓,风热脉浮数。
一般而言,风寒感冒建议取穴:
主穴,大椎、风门、列缺;
配穴,头痛配风池、太阳;咳嗽配尺泽;鼻塞配迎香;气虚配足三里。
风热感冒建议取穴:
主穴,大椎、曲池、外关、合谷;
配穴,头痛配太阳;咽喉疼痛配少商;全身困痛配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