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池穴是三焦经的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阳热之气,性干燥,表现出三焦经气血的本源特性,故为三焦经原穴。而三焦是五脏六腑的总指挥,是元阳之气的主通道,你把它用好了,身体上的很多毛病就会迎刃而解,不治自消!
阳池穴位于手腕部位,即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或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又名别阳,发阳。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现代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前臂疼痛麻木、腕关节炎等。
名解:阳池。阳,天部阳气也。池,屯物之器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中渚穴传来的弱小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受外部传入之热,此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阳热之气,如阳气生发之池,故名。别阳。别,离别也。阳,阳气也。别阳名意指三焦经的阳气由此别走厥阴心包经。本穴物质为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因其强盛饱满,而与之相表里的手厥阴心包经相对部位天之上部的阳气虚弱,因此三焦经的阳气有本穴别走厥阴心包经,故名别阳。发阳。发,生发也。阳,阳气也。发阳名意指三焦经在此生发阳气。理同阳池名解。
《黄帝内经》中讲:“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末。”意思是说头上是阳气最旺的地方,而四肢是阳气最弱的地方。按照中医的划分,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而在我们身上,头是最高的地方,是阳中之阳,而且在我们全身的12条正经当中,6条阳经全都到了头部,你说头上的阳气能不旺嘛!而四肢呢?四肢是诸阳之末,是阳气最弱的地方。加上四肢又是气血最难到达的地方,当然根源其实还是因为阳气不足。中医讲“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气血通则百病愈”,你阳气不足了,没有力量推动血液的运行,血液行动无力发生淤滞,也就不能将从饮食转化而来的热量带到四肢,所以手脚必然就会发凉,要是气血旺盛通畅了,疾病就会不治自愈!所以说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那人体手脚上阳气虚弱不足了怎么办呢 ? 就得从脏腑入手,想办法调动阳气,补益阳气,阳气旺了,手脚自然就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凉了。而调补阳气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艾灸阳池穴法。阳池是三焦经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原穴。原穴是什么意思呢?原,就是元气,就是根本,一条经络的原穴就是这条经络的气血的根本,就是脏腑原气会聚的地方,它最善于调理本脏腑的功能或病变。所以我们艾灸三焦经的原穴,就是为了调动整条三焦经的气血,并通过它来调理三焦的功能,增强人体的阳气,促进我们身体里面气血的“生产”和“流通”。三焦是人体健康的总指挥,是统管和协调五脏六腑的大总管,人体气血热量的生产和加工都在三焦这个“车间”里面进行。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体会,当进行一番身体活动或吃饭喝热水后体温会升高,这其实就是因为上焦的心肺和中焦的脾胃发挥了作用,加快了气血循环,生产出了新的热量;相反,排尿后,我们有时候会轻微地打个哆嗦,特别是男士,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下焦的肾脏和膀胱是主管排泄的,排尿的过程放出了热量,所以身体会有发冷打哆嗦的反应。而我们刺激阳池穴,是为了加快气血的生产和活动,这样就可以为身体增加热量,缓解四肢发凉的“燃眉之急”。
而且,“三焦主气”,它是我们人体元气运行的主要通道。中医讲,气属阳,血属阴,元阳之气是人体的根本。我们通过艾灸三焦经之原穴阳池,增强了身体的元气,使元气的运行更加顺畅,输布更为有力,可以有效到达四肢末端,从而对手脚起到很好的温煦作用。这样,冰冷的手脚就像在寒冬之后接受到明媚的春光,自然会温暖起来了!
通过阳池穴调阳气的方法很多,针灸、按摩、艾灸都可以,而艾灸阳池,乃是最能提升阳气之策。尤其是对于手脚发凉这种情况,那更是无出其二。因为阳池穴本身就在手上,距离最近,传导最快,你这里一灸,阳气一起来,就会往手指上跑,效果又快又明显。而中医上讲,四肢是两两对应的,左右对应,上下对应也就是说手与脚是对应的,你手上气血顺畅,暖和起来了,脚上的气血也就到位了。
并且这个方法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它提升阳气而不会造成阳亢、“上火”,因为它是从体表,从四肢的末端,阳气最弱的地方入手,补的是真正虚弱的地方,是你最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更不会是火上浇油。而且你灸完就睡觉,睡觉是最好的养阴之法,这样就能做到阴阳的协调平衡,手热心暖,青春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