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诊是医师对患者的伤情进行评估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群体伤的形势下,一个有经验的医师通过望诊能够快速进行伤员的分类,有效地挽救生命及救治损伤。在常规诊疗工作中,望诊应从患者走进诊室时开始,按从全身至局部,由表象及深位的次序进行。
01
望全身
通过全身的观察对患者的一般状况、年龄、性别、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等有大致了解。如有一定社会应验,还可大致猜测患者的职业、生活地区及环境,还应确切地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
一、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生命活动的总表象。中医认为“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因此,目光明亮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目光晦暗为失神,表示正气已伤。对患者的瞳孔大小,对光的反射是否灵敏对称,睫毛反射有无等均应仔细检查,了解脑部损伤情况。
二、色
分青、赤、黄、白、黑、无色,与五脏的盛衰有一定关系。青主寒,主痛、主瘀;赤主热;黄主虚、主湿;白主虚、主寒、主失血;黑主寒、主痛、主肾虚。严重的损伤常使伤者唇青面白,发生休克或者进入肤色发绀。面赤者往往伴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面色黑而无泽则提示久病肾虚。
三、形
形强则脏盛,形若则脏衰,形的观察可对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一定的参考。患者身强体壮,面色红润,示病轻,气血损伤不重;反之患者体弱,面色苍白或发黑,示患者伤重或久病,预后较差、
四、态
即体态。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为阳证,如热证、实证;喜静者为阴证,如寒证、虚证。骨伤患者常出现特殊的体态:如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脊柱常有侧弯,弯腰取物困难;上肢损伤者,常用健肢托扶伤肢,伤肢贴紧躯干以保持稳定而减轻疼痛。下肢损伤者不能负重行走,有些损伤还表现特殊的步态。
1、点脚步态:
患肢以脚尖或足跟着地,很快抬起,即负重时间缩短,可因下肢疼痛所致。
2、斜肩步态:
行走时双肩不等高,偏低的一侧上下波动较大。常因下肢不等长和脊柱侧弯引起。
3、鸭步:
典型的鸭步,是由于双侧髋关节脱位引起,走路时两侧胯部大幅度前后旋转以带动下肢,以致躯干左右摆动。
4、扶膝步:由于大腿股四肌瘫痪,造成膝关节不稳定,为避免行走时患肢“打软腿”,所以常用手撑扶膝关节。
5、跨栏步:
由于足下垂,行走时为避免脚尖刮地,需要抬高大腿,跨出小腿,就像运动员跨栏的姿势一样。
6、企鹅步:
这是由于双侧臀部的臀大肌瘫痪所致,走路时腹部前移,躯干后仰,重心坠落于臀后,以致上楼困难。
7、剪刀步:
先天滞产或难产以及脑炎等引起的小儿脑性瘫痪,会使小儿双下肢呈内收、屈曲、内旋畸形、步距变小;当双下肢交错时,两膝相切,类似剪刀。
8、醉步:走路时摇摇晃晃,形似醉鬼,是由于小脑或前庭器官平衡失调所致。
9、弧旋步:
见于偏瘫患者,患者肢体僵硬,迈步时先从侧方抬起弧旋画到前方。
02
望局部
一、畸形
畸形是骨折脱位的特征之一。骨折后常有肢体缩短、弯曲和旋转畸形,关节脱位常伴有弹性固定的畸形。
二、皮色和肿胀
筋脉损伤,血溢脉外,恶心不祛均可导致瘀血、瘀斑及肿胀。新伤瘀肿明显,陈伤瘀肿常有消退。
三、创口
根据创面的观察可判断开放性损伤的程度,污染的状况以及脏器 、组织的累及情况。损伤长时间超过六小时者应进行创面的组织液涂片,如发现革兰染色阳性粗大棒状杆菌,提示有气性坏疽的可能。对陈旧性创口,则应注意创面肉芽的生长情况,如肉芽色泽等。还应观察脓液的多少、色泽、气味、性质等。
四、肢体功能
是骨伤科最重要的检查标志之一,肢体功能好坏直接反映患肢的伤情及预后、但患者的主动活动应与触诊、量诊结合应用。
03
望舌
《临症验舌法》曰:“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因而望舌是中医辩证不可缺少的客观指标。舌象的变化能较为客观的反映正气盛衰,病邪深浅,邪气性质,病情进退,从而正确地判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一、舌质
又称舌体。主要反映体内气血、脏腑盛衰。正常舌质颜色淡红鲜明。体柔软切运动自如,胖瘦老嫩大小适中,无异常形态。常见病理舌质、舌色有以下几种:
1、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人为浅。此为气血两亏,血液不溶于舌所致。主虚,寒证或气血两亏证。常见于贫血或大出血患者。
2、红舌:
较淡红色为深,此为热盛血行,舌体脉络充盈。主实热或虚热,课见于急性骨髓炎高热或骨与关节结核患者。
3、红绛舌:
较红舌色泽更深。此为热入蕴血,熬煎津液,血液进一步浓缩,主里热实证。感染性发热、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患者可见。
4、紫舌:
舌色呈紫色。此因热盛伤津,气血壅滞或恶邪外侵,气血瘀滞所致。主热盛,寒盛,瘀血。可见于严重休克或恶性肿瘤患者。
二、舌形
常见的舌形变化有以下几种:
1、老嫩:
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实证。嫩是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属虚证。
2、胖大:
舌体较正常为大,伸舌满口,称胖大舌。此因水湿内停所致。若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属脾胃阳虚,津液不化,积水内停。若舌淡红,胖大伴黄腻苔,则属脾胃湿热,湿热痰饮上溢。
3、瘦薄:
舌体瘦小而薄。此因气血阴液不足,舌体不能充盈,瘦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面干,属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4、裂纹:
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红绛伴有裂纹者,属热盛伤津,或阴虚液涸。淡白色而有裂纹者,属血虚不润。淡白胖嫩,边有齿痕有裂纹者,属脾虚湿侵。
三、舌苔颜色
正常舌苔颜色为白色,颗粒均匀,薄薄覆盖舌质,其下有根,干湿适中,不黏不腻。它可反映病邪的多少、病邪的性质以及病邪的进退
1、白苔:
薄白苔示外邪尚未入内,主表证。若苔白而湿润,主寒证或湿寒之证。
2、黄苔:
黄色深浅表示邪热的深浅,主里证、热证,如创伤感染、淤血化热。
3、灰苔:主里证,热证,也见于湿寒证。苔灰而干,属热炽伤津。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寒湿内阻。
4、黑苔:
常见于邪重难治阶段。苔黑燥裂,属热极津枯。苔黑而润,属寒盛阳衰,主极寒。
四、舌苔质地
苔色变化常伴有苔质的变化。
1、薄厚:
薄苔属于正常苔或正气未伤,苔厚是胃气夹湿气浊熏蒸所致,属邪盛入里,内有痰饮积滞。
2、润燥:
润泽为津液上承,津液未伤、苔滑为湿寒所致。阳虚不能运化水湿。干燥为热盛伤津,或津不上承,故主热证,气虚。
3、腐腻:
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可去者为“腐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面罩有一层油腻状粘液,成为“腻苔”。腐腻苔一般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主湿浊、痰饮、食积、湿热等。
4、剥落:
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者称为“光剥舌”。舌苔剥落不全,余处斑斑驳驳残存舌苔,界线明显称为花剥苔。花剥者为胃气阴衰竭。花剥兼腻者为痰浊未化,正气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