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视气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即如《难经·八难》言:“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因此可言,人体是气的聚合体,并由气主司着生命活动,而气具有物质与功能的,或阴阳的双重属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由禀受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来源于水谷的精微之气及自然界之清气,通过肾、脾胃及肺等脏腑生成的(“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类证治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以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气机),弥散、充斥于全身上下内外,可谓无所不到,无处不在,发挥着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在生命活动中,脏腑的功能(即脏腑之气)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脏腑之气的概念所指内容非常丰富也相当复杂,有广义、狭义,也有实指、虚指,既可指其相应的功能,也可指属于正气成分(气、血、阴、阳)的一种状态。如胃气,既可指脾胃的纳化升降,也可单指胃的纳与降,还可指胃的气的状态。
由于构成成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有异,气又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
元气
又名原气、真气,由受之于父母的肾中精气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即言元气根于肾。肾中精气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它以三焦为通道,内至脏腑,外达肌腠,起着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
宗气
又称“大气”,是积于胸中之气,是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合而成。其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气海”或“膻中”。 宗气的主要功能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故,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卫气
营气是富于营养、与血共行于脉中之气,故又称“荣气”,或“营血”并称。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即如《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也由水谷精气所化生,具有“剽疾滑利”的特性,故不受脉的结束,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灵枢·本藏》)。营卫二气相对,营属于阴而称之“营阴”,卫属于阳而称为“卫阳”。
经气
所指繁杂,观点不一,如《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有“犹言正气”“诸经之气”“大经之气”等义项,并按云:“水谷精气行于经脉中者为脉气,由脉气总会于大经以输肺者为经气。”《中医大辞典》(李经纬等)释言:“运行于经脉中之气,亦称脉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
此外,尚有“动气”一词,一指脉搏跳动时的动态和气势,可反映脏腑状况;二指脐周的搏动。
气对血的作用气对血的作用可概括为“气为血之帅”,包括了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一、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气参与并促进血液的生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1.营气直接参与血的生成,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读医随笔》说:“生血之气,荣气也。荣盛即血盛,荣衰即血衰。”
2.气的间接作用,即气的气化功能是血液生成的动力,可促进脾胃从饮食物中吸收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液。
3.是脏腑之气的直接参与,即从水谷精微的化生,到心肺将精微物质转化为血液,都不能离开脾、胃、心、肺之气的参与。故《医论三十篇》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气能生血,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所以气虚日久常可导致血液生成不足而见血虚证。根据这一理论,临床治疗血虚或气血两虚证时,在补血的同时加用益气之品,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
二、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对血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气直接推动血液的运行,如宗气、心气、肺气、肝气等。
2.通过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而间接达到推动血液运行作用,如元气。
3.气的温煦作用对血液的运行也有促进作用。故气的正常运行,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正常具有重要的意义。
诚如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血荣气卫气论》所说:“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如果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血行不利,均可导致血行迟缓,甚至瘀血;若气机逆乱,升降出入失常,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则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或血随气升,或血随气陷等。故临床上治疗血液运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或升提的药物。此即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三、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与脾气统血相关,是气的固摄作用的具体体现。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若脾气虚而固摄作用减弱,导致尿血、便血、崩漏、紫癜等出血病证,临床称之为“气不摄血”。治疗时可采用补气摄血之法,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临床上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量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
血对气的作用血对气的作用包括了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1.血能养气血能养气,是指血液可以充养人体之气,使气保持旺盛。一方面气依附于血而存在,而血液循环流布周身,能够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以维持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另一方面,与气生成有关的肺、脾、肾等脏,也需要得到血液的濡养,才能不断地化生人体之气。因此,血足则气旺,血虚则气衰。临床常见久病血虚的患者,也伴有气虚的表现,其原理即在于此。
2.血能载气血能载气,是指气依附于血中,依赖血之运载而布达全身。又称“血能藏气”、“血能寓气”。气属阳,主动;血属阴,主静。由于气的活力很强,运行疾速,极易行而不止,散而不聚,所以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才能正常的流通。正如《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所说:“气之性情慓悍滑疾,行而不止,散而不聚者也。若无以藏之,不竟行而竟散乎?惟血之质为气所恋,因以血为气之室,而相裹结不散矣。”因此,临床上大出血的患者,往往气亦随之脱失,形成气随血脱的危症;或血行瘀阻不畅,而引起气机郁滞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