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角度看狼疮:别把皮肤病和红斑狼疮混为一谈!

作者:狼疮小知识 2017-09-12阅读:2839次

我国约有100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呈逐年增加趋势。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脏器、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日久、易反复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增强,免疫复合物增多所引起的血管炎为其病理基础。

中医角度看狼疮:别把皮肤病和红斑狼疮混为一谈!

中医治疗扶正重于祛邪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迄今未明,但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因诱因而发病。发病多与感染、服用某些药物、环境因素、内分泌失调、精神因素、饮食失调、妊娠以及接触某些化学有毒物质等因素有关。

该病临床表现复杂,无固定模式,常常反复发作,起病一般较为缓慢。系统性红斑狼疮还容易伤及内脏,肾脏最易受累,

证分四型治法各异

系统性红斑狼疮明确诊断后,治疗要因人、因病情而异,

热毒炽盛型(相当于急性期)

症见高热,面部红斑,或胸腹、四肢、躯干结节红斑,全身关节肌肉酸痛,口腔溃疡,口干口渴,口苦神烦,脱发,头昏脑涨,目赤,尿黄赤,大便干结。严重者神昏谵语,吐血,尿血、便血,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乃热毒入于营血,治疗宜清热解毒,清营凉血。

基本方:水牛角、生地、玄参、知母、黄芩、栀子、黄连、丹皮、赤芍、金银花、连翘、公英、草河车、紫草、生薏苡仁、地龙、芦根、牛蒡子、蝉蜕。

中医角度看狼疮:别把皮肤病和红斑狼疮混为一谈!

风热痹阻、络热血瘀(相当于亚急性以关节酸痛为主)

症见周身关节肿痛,两膝为甚,或痛处游走不定,或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可伴低热,口干而渴,心烦不宁,红斑隐隐,肌肤瘙痒,常伴腰酸背痛,头晕头痛,神疲乏力,手心灼热,尿赤便结,舌质紫暗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滑。治疗宜祛风解毒、养阴凉血、化瘀通络。

基本方:秦艽、草河车、白薇、生地、地龙、乌梢蛇、青风藤、鬼箭羽、鸡血藤、赤芍、丹皮、凌霄花、当归、牛膝、银花藤、荆芥、防风。

阴虚火旺(相当于慢性缓解期)

症见低热,面部红斑转暗,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疹色发红,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自汗盗汗,两颧发红,头晕耳鸣,腰膝关节酸痛,精神不振,食纳无味,毛发脱落或枯焦,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大便偏干,舌红或有裂纹,苔少缺津或花剥苔,脉细数。治疗宜滋补肝肾,生津降火。

基本方:何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生地、枸杞子、山药、当归、白芍、黄精、丹皮、紫草、知母、玄参、石斛、乌梢蛇、桑椹子、草河车、鸡血藤、秦艽、山茱萸、地龙、鳖甲、丹皮。

中医角度看狼疮:别把皮肤病和红斑狼疮混为一谈!

脾肾阳虚(相当于晚期)

症见面色晄白,神疲倦怠,形寒肢冷,全身浮肿,红斑色暗,心悸气短,胸腹胀满,周身乏力,足跟疼痛,精神萎靡,或胸水腹水,恶心纳呆,大便溏薄,小便不利,舌淡胖边齿痕,脉细弱。治疗宜健脾补肾,温阳利水,补气养血。

基本方:附子、黄芪、党参、山药、茯苓、淫羊藿、白术、熟地、生薏苡仁、山茱萸、泽泻、泽兰、当归、白芍、枸杞子、何首乌、陈皮、雄黑豆、生姜。

系统性红斑狼疮病证候错综复杂,以上证型并非一成不变,根据病情病程的不同,可以互相转化。因此,临证要仔细辨别,抓住主要矛盾,灵活多变地随机辨证施治。

治疗不能见好就收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飞速发展及对中医药的深入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不再是难题。但需要注意,病人不能见到病情得到缓解了,就马上停药,除药物治疗外,红斑狼疮患者应避免日晒;不要过度劳累,忌食辛辣、酒、海鲜等食物;保持乐观,精神愉快也非常重要。

张德景,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著名中医专家。

本文中的药方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若病友对药方感兴趣,想要尝试的,请务必到医院就诊,征求医生同意后方可服用。切不可自行对照文章药方抓药服用,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END—

狼疮小知识是红斑狼疮的健康管理平台,欢迎订阅,也欢迎狼疮患者加入狼疮交流群(580496007)交流分享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