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作者:纪录中医 2017-09-15阅读:678次

2017年9月1日下午18点31分,山东省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新中国成立以来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的张灿玾,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0岁。张灿玾先生从医近70载,医治病患无数,一生爱书如命的他,时至晚年仍然笔耕不辍。

纪录片《千年国医》摄制组在2015年年末采访了国医大师张灿玾先生,保留下了老先生珍贵的影像——

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国医大师张灿玾

谨以此片悼念张灿玾老先生

张灿玾的治学思想:

◆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是从医的重要基础;

◆临床实践是体验中医理论和建立中医信念的关键;

◆集临床、理论、文献于一体,是加深掌握中医学术的需要;

◆医文并重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

◆博览群书、兼容并蓄,是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源头活水;

◆坚持继承发扬,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指导方针。 齐鲁之邦,孔孟之乡,儒家文化浸润着山东的每一寸土壤。

“我的学历仅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

张灿玾先生,1928年出生于山东荣成市下回头村的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一生为医,德高望重,享誉一方。1936年春,张灿玾始入小学读书。1939年冬,读完了小学四年级,1940年初,日寇铁蹄踏进荣成,家乡沦陷,被迫辍学。

1941年,家乡解放,抗日民主政府在下回头村办起了完小(即高等小学),张灿玾入校继续学习。他学习勤奋,在两年多完小学习期间,不仅在学业方面每登榜首,还在课余时间自学了多种乐器演奏,参加学校组织的戏剧演出。这些兴趣爱好的培养,为张灿玾日后广泛涉猎,各科打下了基础。

1943年下半年,迫于环境,他结束学校生活,回家跟随祖父与父亲学习中医。父亲教读《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及《医宗金鉴》中临床各科《心法要诀》等,要求张灿玾熟练背诵。对《黄帝内经》、《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亦选出部分重要条文,让他熟读,并参阅明、清以来重要医籍加以理解。

当其祖父与父亲诊病时,张灿玾则认真学习老人诊疗技术及方法,并负责司药,对饮片的加工炮制、丸散膏丹的制作、药材质量的优劣及真伪鉴定的一般知识,均需掌握。此外,张灿玾还对本地所产中草药之俗名及植物形态等都很熟知,经常介绍给病家自采自用。这些都为张灿玾后来独立应诊和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后的几年,由于抗战的需要,张灿玾参加了村里自办的剧团,导演了多部大型话剧、歌剧、京剧,颇受村民欢迎。他还当过一年小学教师,参加过青年抗日救国会的各种活动。在此期间,他仍继续坚持阅读了《寿世保元》、《万病回春》、《医宗必读》、《石室秘录》、《医方集解》、《本草备要》、《陈修园医书》、《外科正宗》等医学书籍及文史方面有关著作,学业大进。

尽管后来张灿玾成为中医药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还是说,“我的学历很低,仅仅只是六年小学加半部论语。”

“文献研究离不开临床经验,多年行医经历为我打下基础”

张灿玾:“其实我本来是搞方药的,跟着祖父、父亲学,看病的时候内外妇儿五官,什么病都看,直到现在也是看全科。那时候根据吕炳奎吕老建议,准备在全国铺开搞中医学院,但是缺乏师资,老先生一半都不会在课堂上讲课。我1958年到南京去进修一年,就是培养怎么样讲课、备课。那时候南京中医药大学还只是一个中医进修学校,我们八个人是省里推选到南京进修的,后来回山东,山东中医学院就办起来了,我们全留在学院当老师,这就从一个临床大夫过渡到大学里来当教师。”

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当老师以后,讲课的时间多,上临床的时间少了。我那个时候已经有十年的临床经验了,所以什么病我都能看。安排我去伤寒温病教研室,我既能讲《伤寒论》也能讲《温病》。

正好1964年,这一年没给我安排课程,我提出要到传染病院去,因为传染病跟温病的关系比较密切,我想到那里去接触一些病,可能讲课会更好一些,对我自己也是一个锻炼。在传染病医院,什么样的病都见到了,忙了很久。这个时候学校突然给我一个通知,等那边工作结束了,要我回来接受一个关于《甲乙经》的整理研究,这就是国家十年规划的项目,当时南京中医学院是牵头单位,和各个单位协商好了,研究这个业务怎么落实,然后山东就接受了这个任务。”

“当时就安排了几个对针灸有研究的老先生,还有退下来的对中医学问方面权威性很高的老先生,来干这个事。但要求三个月要拿出一篇样稿来,给大伙一块来审阅,看看符不符合整理的要求,结果这些老先生看病都是好手,但到整理古书的时候就不得法。后来叫我和我们伤寒教研室的一个医生,去帮助完成这个任务。这样我从传染病医院调回来以后,就开始接触文献。”

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中医学在清朝时期,乾嘉学派兴起以后,从考据学的角度,一些经典著作都经过重新整理,不是过去那些老先生的观点了,是一种新的观念,是站在新的角度来整理医学。但是咱们过去中医界老先生们只是看病,没在这个地方下功夫。清代乾嘉派都下功夫重新整理了,可是中医没有跟上,还是老观点来看中医哲学,从理论上也很难提高。”

“所以说,不管是研究哪一门学科,学习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后人永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向进,学问没有停止,谁也别给自己建立一个观点就是你没有学习的时间。所以得一辈子努力学习,一辈子进步。之前打下的基础,让我摸着点门道了。”

“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1983年,张老被卫生部指定为华北山东片古籍整理学术带头人,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了《针灸甲乙经校注》、《素问吴注》、《松峰说疫》、《经穴解》、《石室秘录》点校等10多部中医古籍。

纪录中医往期内容回顾——

专访国医大师张灿玾 | 跨越四十年的新中国《甲乙经》

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回过头来看,如果我70岁的时候再编,还能再提高一步,我又看出好多问题,还有不满意的地方。后来我又看了音韵学方面的书,好多的内容都是押韵的,但是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很多的都颠倒了,因为这都是古韵,都是汉代的读音,甚至汉以前的读音。

在整理古籍的同时,张老对中医经典医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尤其对《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条文释义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著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一书。

1994年,张老开始撰写《中医古籍文献学》,每天平均工作10多个小时,历时3年完成,全书100多万字,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体现了国内外该专业的最高水平。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撰写这部书的过程中,他的老伴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由于过度劳累而复发胃肠病和颈椎病。

琴石书屋

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济南市历下区的一栋住宅楼里有一不足100平方米的普通居室,名曰“琴石书屋”。屋内藏书充栋,奇石林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抚琴,琴声铮铮,如高山流水。弹到兴高之处,老人和声吟唱,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悲怆,时而悠扬……一曲奏罢,余音绕梁。

“我这辈子离不开书,什么时候不能看书学习了,你们给我准备后事吧!”

自打行医以来,张灿玾先生常常白天看病晚上看书,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经典著作和历代医籍,学习现代医学,读书一直到深夜。从医近七十年,救治过的患者不计其数,无论是设计内科、妇科还是儿科的疑难病例,都能在他手上化险为夷。2009年,张灿玾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批30位国医大师之一。

在张灿玾先生看来,中医是在古代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诞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想学好中医,不仅要培养自己在医学方面的兴趣,能够看得下去古代医学典籍,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而他本人,正是这方面的典范。

研究文献离不开古汉语知识,张老深厚的古文修养来自于他平时的大量阅读。他的儿子张增敏说,父亲爱书如命,经常买书,而且坚持每天读书。家里藏书5000余种,有上万册,其中医书3000多种。家中的客厅被改成了书房,四壁都是堆满书的书架,卧室床头枕边也都是书。

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琴石书屋一壁

张灿玾从少年习读《千家诗》到青年研读《白香词谱》,从中渐悟诗词韵律,开始写诗填词,以抒情怀。他的作品题材不限,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也有对中医事业的赤诚之情。他常与中医界的前辈们诗词往来,作品受到同行好评,并被多家“诗集”采用。曾出版《医余吟草》诗词集。因其诗词格律工整,立意高远,张灿玾还被吸收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不仅会吟诗作词,张灿玾还会吹拉弹唱。青年时期,他在本村剧团就已学会笙、管、笛、箫、唢呐、二胡等民乐,还在友人指点下学会了西乐小提琴,晚年又习古琴。他的家中时常飘出悠扬的乐声。此外,他还写歌来歌颂岐黄大业,如“杏林习业歌”、“医圣赞”、“杏林颂歌”、“杏林春”、“医学经典赞”等,以示其对祖国医学之热爱。而张灿玾对国粹京剧也十分热爱,常常与票友一起唱念交流。

古人云,字者,文人之门面。张灿玾曾无论备课、临诊或办公,尽用毛笔,暇时或操管临仿,或依案读帖。他的书法自成一家,苍劲有力,浑然大气。学习书法之余他研究篆刻,从中学到很多对于文献研究有参考价值的知识。同时他也操刀治印,自言其志。

悼念国医大师张灿玾|医学永远在路上,没有终点没有顶峰

张灿玾先生喜欢石头,家中大小奇石百余件。他说,这些石头极尽大自然之工力,鬼斧神凿,浑然天成。或似物,或寓意,或出景,或寄情,不一而足。他爱石,意在以石喻人,遣兴抒怀也。所撰“石论”一文,尤为爱石者青睐。

年过八旬的张灿玾先生自治一印“穷莫坠青云志,老当怀骐骥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回首80多年历程,他说,“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在政治上是党培养了我,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我只有读过六年小学的文化水平,我必须不停顿地努力奋斗,去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从事的是‘救死扶伤’的职业,这不是一种生财致富之道;公私难以兼顾,忠孝不能两全。”

张灿玾生平:

1928年7月出生于山东荣成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天资聪慧,酷爱经典,博学强记。

1956年1月参加工作,196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2月至1958年5月就读于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

1958年6月至1959年7月就读于江苏省中医学校;

1958年9月来山东中医学院工作,是建校元老之一;

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务处副处长、中医系系主任,山东中医学院副院长、院长,终身教授。

先后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国医楷模”“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等荣誉称号。

2009年6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2016年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受到社会广泛称颂。

在70余年的工作中,数十年如一日,在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德艺双馨,关爱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深受广大群众信任和爱戴;他廉洁奉公、生活俭朴,宽以待人、奖掖后进。

一生精勤不倦,博学敏思,学术成就斐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主要奠基人,为我国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课题多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多项,古稀之年完成了百万字巨著、中医文献学学科理论的奠基之作—《中医古籍文献学》。

78岁时出版了七十余万字的医籍研究专著——《黄帝内经文献研究》,81岁高龄时整理出版了《张灿玾医论医案纂要》《走近名老中医张灿玾》《张灿玾临床经验纂要》。并著有《保元堂三世医案》《琴石书屋艺文丛刊》包括《荣成市下回头村村志》《琴石书屋文集》《琴石书屋音乐歌曲戏曲集》三部。

张老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他言传身教、呕心沥血,作风正派、顾全大局,致力中医药传承创新;他正直廉洁,乐于奉献,为中医药事业贡献了自己毕生精力,在中医界享有崇高威望。他的逝世是全国中医学界的重要损失。

纪录中医

纪录 · 故事 · 发现

公众号:jilu-z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