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长海/文
听了一位老中医的报告,内容是多年的经验积累,都是真货,对于后来者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实际上,老中医思想学术经验很多,只要图书馆泡上几个月看上几十本中医书,中医诊断方剂中药搞清楚,再跟师临床,多看病人,日久年轻中医也是有很好的前途。
这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搞中医没有耐心是不行的,要走万里路读万卷书,没有大量读书而靠投机取巧走捷径是不行的。因此,年轻人成名医不是不可以,但是会难度很大,要想年轻有为,必须有才华有知识,同时更需要的是环境支持。没有促使其成名的环境,纵使有才也是不可能成为名医。
那么,成名中医需要什么样的环境的?
核心就是有病人。没有病人看,怎么成名医?时下我们有名医的评价机制,有国医大师,有全国名医,评价起来都是有指标的,要看出书要看科研课题要看培养后人要看临床,这个积分榜最后往往出书搞科研更容易得到,也有考核名师带徒弟的,不仅要考试还要看报够三人没有,报不够三人资格都没有,一带一还不行,实际上这是偏离名医主题的,名医核心必须是看病,看病多疗效好才能是名医。因此要评名医就看病人多的医生,口碑好,病人多,评出来百姓认可。但是,医生有没有病人取决于什么呢?这里边因素很多,据说张悟本病人很多,但是他走向了反面。日常名医的病人是与其所在地百姓需要分不开的。
一是这里百姓认可中医,愿意看中医。百姓中医素养十分重要,全国人民十几个亿,有多少支持中医呢?支持者就是中医存在的核心依据,要做好中医必须取得群众信任,尤其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又有西医学的存在,中医就更加需要靠疗效临床取得阵地。
二是政府支持。百姓需要与政府支持有统一也有对立,这就是矛盾。清明政府会考虑百姓需求,从而采取有利政策推进百姓需要的最大化利益,近代历史发展,对中医的利用改造和政策关系密切,而无论如何只有政府支持中医存在,让中医开诊看病才是根本。这一点,从民国消灭中医的政策看,那个时代中医发展该是多么的艰难,即使有百姓需要中医,但是看中医却没有中医,不让行医。时至今日,党和政府支持中医,政通人和,群众需要,中医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不快速发展。
三是行业竞争。我们出来的名医很多是区域名医,区域内竞争大小,对名医形成影响很大。我们到乡镇去,有些小诊所病人很多,他们是不是名医?没有人十分认可其是名医,原因是局限于水平的,也是没有对比的。而水平高低之间是有竞争的,特别是在如今中医大量聚集在城市医院的情况下,乡村名医就少了,城市名医多但是拔尖的少了,如果这些人到了基层,也是可以有很被认可的医术,但是现在的乡村城市二级分化,环境差异大,很多人并不愿意到农村去。如此,农村好中医就会越来越少,城市呢就是人才堆积。这个状况是目前的特色,也是我国特有的环境产物,要改变中医被动,需要把农村的中医真正的搞起来才行,城市农村一个也不能少。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中医环境改变与其农村中医环境关系密切,城市中现代医学大发展适应了群众需要,中医存在但是发展的并不好,竞争力弱,而农村在赤脚医生被改造后基本失去了中医。这个环境促生的结果就是:农村需要中医但是看不到名中医,即使有但缺乏长久而有效的官方认可机制,都是散在的,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改变中医处境。城市有,但是存在着很大的制约。
由此要培养名医,不能不去考虑环境的改变。
一是要让中医看病。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得到了根本解决,中医实现了医生身份,这也是建国后中医全面开花的根本动力。但问题依旧存在,目前的教育和中医医疗体制是有偏离的,学习医生从事医疗的中医看不成病的问题也没有圆满解决, 特别是青年中医。在医院专家云集情况下,接触中医临床机会少,就有不少青年中医师到目前没开过中药,原因是自己上级医师开了让自己执行。
二是支持用中医看病。中医看病历史悠久,但是目前环境还不充分,医院中医设置不足,管理中医套用西医管理,临床中医运行脉络不清,医院考核经济指标问题,很多是管理的问题,也是利益布局的问题。
三是拓展中医空间。有人讲中医现在空间很大,机会很多,但从实际看那些宣扬保健的看似红红火火,却与中医临床本职离题万里,如此下去中医就会陷入虚无,真正中医必须在诊疗范围上拓展开,这就必须梳理好城市农村两个大领域,做好中医医疗机构布局,打破限制中医发展蕃篱。现在有中医毕业,用人单位歧视的有,中医骨科到了单位不让动手术的有。外科也有中医西医之别,也是奇怪的模式。
中医发展不是就为了名医而存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西医。西医也有名医,但是身份较为淡化而中医过分宣传了名医,名医扩大化的结果是造成名医一号难求而青年中医困死的一个原因,也是造成社会拿名中医比较而毫无原则拔高中医水平的原因,我们需要重视名医,但也需要调理好名中医和一般中医生存的生态环境,这里边也需要有些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