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古代的先民们,如果想好好活下去,首先必须获得足够的食物。
因为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使得他们对自然现象(刮风、下雨、电闪、雷鸣),充满了敬畏之情,他们相信,万物皆有神灵,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中,订立了一整套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就是——24节气。
今天是24节气之——雨水。雨水,有两层含义——代表着冬去春来,冬雪渐成春雨,又代表了干燥的主旋律渐渐被潮湿所取代。
因此,在雨水时节的养生最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祛风除湿,调养脾胃。
如何判断体内有湿气?
看舌头:舌头胖大,两侧有齿痕,舌苔厚腻。
看大便:大便溏烂,黏滞不爽,马桶难冲干净。
看体型:一般来说,“肥人多湿”。
看精神状态:中医认为“因于湿,首如裹”。湿重的人会觉得头脑昏沉,身体困重,总跟裹着打湿的厚棉被般沉重,整个人懒洋洋的,不愿意活动。
看瘙痒部位:湿气重浊,易侵犯人体下部。瘙痒多发于阴囊、小腿、脚部。
如何防湿祛湿,调养脾胃呢?
一避“外湿”
遇到春雨淋漓不尽的潮湿天气,应关好门窗、少出门,避免去湿气浓重的地方游玩,如树林、湖泊、水塘等。在家里放一个湿度计,若发现室内相对湿度高于70%,及时开启除湿机或空调除湿。
洗头及时吹干。洗头之后应及时用热风机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中变凉,“同气相求”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年老体弱者勿用冷水。按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易侵入关节,又无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于头,头易疼痛。
二防“风湿”
宜“照顾两头”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建议“捂”两头——也就是头颈与双脚。因为早春天气乍暖还寒,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有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病病人、老人及小孩出门前,要多带一件背心或外套,以防受凉。还应该准备好围巾和帽子,给头部和呼吸道保暖。
忌“春捂”过头
当然,“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
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
三清“内湿”
薏仁、赤小豆有消水肿、益脾胃之效,玉米、白扁豆健脾除湿,土茯苓除湿解毒、通利关节,马齿苋、木棉花、绵茵陈(也称白蒿)清热利湿,香薷行水散湿。大家在春天不妨适当多食用这些食材。
小贴士:薏仁、马齿苋、木棉花较寒凉,孕妇及脾胃虚寒、常出现腹泻者慎用。
日常做菜时,还不妨多加一些葱、姜、蒜、茴香、香菜提味。这些食材性辛温、芳香化湿,有助于加强脾胃运化。特别是在不慎淋雨后,如果能马上喝一碗温热的姜水,可驱散寒湿之气。
另外,春天应少吃凉拌菜、生冷瓜果、冷饮、雪糕,以免内湿与外湿联合为患。
宜当个勤劳宝宝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每逢季节交替时人人都有过的经历就是早晨昏昏欲睡,白天欲睡昏昏。
其实睡的时间过长跟太短一样对健康都是不利的,要克服季节变化对睡眠的影响,早睡早起,劳逸结合,适当运动能更好的升举阳气,祛除湿气。
其次是点揉承山穴。
每天用大拇指,采用点按式的方式按摩此穴1~3分钟,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效果
四祛“寒湿”
高良姜粥
取高良姜60克切碎,大米100克。先将高良姜用清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去药渣。然后将高良姜水和大米同放锅内煮粥,当早餐食用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信息,仅供大家参考交流,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