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春雷响,气血生。一年中灸补气血的最佳时节,错过就是一年

作者:古艾媛 2018-03-06阅读:3054次

今日惊蛰,这是24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蛰”指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吃不喝;“惊”指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惊蛰时节,春雷滚滚,百虫惊醒,标志着仲春时节由此开始。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那么,与天地相应的我们,身体会产生什么变化?又该如何调理呢?

一、惊蛰,补气生血的最佳时节!

惊蛰与雷的关系难舍难分,雷在周易卦象为震卦。人与自然顺应,因此,惊蛰时节是人体一年中“震动”最大的时候,身体虚弱的人,尤其是气血两虚的人,往往出现较大的反应,如头痛、失眠等。

惊蛰,不仅寓意天地万物都从蛰藏中苏醒,进入“生”的状态,人也是如此。我们天天把“春生”挂在嘴边,那么,人在春天到底“生”什么呢——气血(阳气和血液)也!

惊蛰之前,属于早春,阴消阳长,但这种消长并非直线式下降上升,而是乍暖还寒、时热时冷的迂回式递增递减。因此,人体的气血忽而应阳气之热而上浮,忽而应阴气之寒而内敛,常常表现出“春脉如弦”的状态,就像刚刚睡醒、懵懵懂懂、懒懒提不起精神的孩子。

而惊蛰的到来意味着仲春的开始,阳气进入持续稳健的生发状态,所以,要想气血充盈,什么时候开始调理最好?答案就是:从惊蛰开始,从此时开始!这就好比农民种粮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旦错过春耕的最佳时期,收成就会大打折扣。养生也是这个道理。

二、气血,人体自带的“美颜相机”

说到气血虚弱,有人可能要说了,虚就虚呗,我就喜欢林黛玉式的柔弱美——“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殊不知,“气血是一切身体表现的本源”,气血循行全身,内养脏腑,外达皮毛,一旦气血亏虚,身体发肤就会失之所养,不仅会慢慢生出病来,还会影响颜值,甚至出现早衰症状。

用过美颜相机的人都知道,美颜相机最突出的功能就是一键回复“少女肌”——起到美白、提亮、收细毛孔的作用,因此,尽管人的五官没有变美,但因为皮肤状态变好了,人就变美了。

气血就是人体自带的“美颜相机”,气血充盈,身体发肤就能得到充分濡养,脸色就会由内而外地有光泽。反之,就会面色萎黄、黯淡无光,甚至长出皱纹和色斑,就算用再厚的粉底也盖不住。

女人以血主事,而“气血不分家”,因此,女人一生的健康与颜值全由气血做主——民间就有“好女人,气血养”的说法。一句话概括:气血充,则青春无敌;气血虚,靠美颜相机!

三、补气生血,必须通调四脏!

说到补气生血,大家都知道要调理脾胃。不过,这样其实只相当于做了一半工作,因为从血液的角度来看,它化生的基础不仅包括水谷精微,还包括肾精。所以,补气生血不仅要健脾益胃,还要滋养肾精。

1、健脾益胃

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就是说,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这些精微物质进入脉中,就变成红色的血液。

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直接决定着血液的化生。如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就会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进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故而,补气生血首先必须从根本出发,通过健脾益胃,助其运化功能。

2、肝肾同补

曾经有一位灸友C女士向老师咨询,她才35岁,就有了很多白头发,并且面色发黑,白天疲劳,晚上失眠,人显得很苍老。老师在详细了解后,认为C女士就是典型的肾精虚损引发的血虚。

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肾藏精,精者,血之所成也。”由于“精血同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因此肾精充足,就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反之,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就会导致血液生成减少。同时,肾纳气,肾气充沛,还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进一步促进血液的化生。

故而,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常常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通过滋补肾精肾气,促进脾胃的功能及精血之间的互生互化。

此外,肝主疏泄,主藏血,惊蛰时节,正是肝气生发最旺的时候,常出现“肝气、肝阳有余,肝阴、肝血不足”的情况,此时急需补充肝血。加上“肝肾同源”的关系,因此,在调理气血时,不能将肝与肾割裂开来,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

四、惊蛰生气血艾灸最相宜

1、进补必须以“受补”为前提

在中药里,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因此,对于肾气肾精不足引发的气血亏虚,可以通过进补的方式来调理。不过,这必须建立在脾胃调和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虚不受补”。

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温养后天,后天补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肾不好的情况下,比如一个人长期肾虚,那基本都伴有脾胃不和的现象,补再多也白搭!

上文的C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她喝过黄芪补气汤、吃过阿胶补血颗粒,断断续续折腾了大半年,但一点儿都不管用。说到底,就是因为长期肾虚,导致脾胃虚弱,根本无法运化,补得越多,脾胃负担越重。

2、“内补”之前先“外补”

所以,在进行必须依赖脾胃发挥作用的“内补”之前,建议先用“外补”增强脾胃功能,等脾胃调和了,再进补膏方药膳,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在中医常用的六大外治疗法中,艾灸是唯一可以直接给予身体能量的方法!因为艾叶“理气血、温经脉”,本身就具有培补元气、补益气血、修复脏腑等诸多功效,特别适合气血亏虚者,一来健脾益胃,促进脾胃运化;二来温经通络,保持气血通畅!

艾灸取穴:

1、关元穴:任脉穴位,人体气血的“开关”,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艾灸关元穴可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

2、血海穴:补血要穴,艾灸血海穴相当于“引水灌溉”,可运化脾血,促进新血再生。

3、足三里穴:胃经要穴,大补后天。艾灸足三里穴可生发胃气,胃气足,胃口就好,就能气血充盈,特别适合食欲不振以及气血双虚之人。

4、三阴交穴:脾经穴位,脾经、肝经、肾经在此交汇,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艾灸三阴交穴可以健脾和胃、滋肝补肾、调和气血。

5、太溪穴:肾经的腧穴和原穴,此处肾经经气最旺,大补先天。艾灸太溪穴相当于从源头激活肾经,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等功能。

6、太冲穴:肝经原穴,艾灸太冲穴能清泻肝经湿热,调和气血,柔肝养肝。

【结语】中医认为:色不衰身体健,离不开血和气两种物质。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惊蛰时节,阳气进入持续稳健的生发状态,此时艾灸有助于气血生成,由内养外,郊游踏青之时,定会让你“人面桃花相映红”。

备注:更多辨证配穴咨询可以关注 “艾灸匠心居”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