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济生方》、《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您说上一病,这就是长期不愈的咳嗽。
咳嗽为什么总也不爱好?一切只能怪我们的肺脏和呼吸道吗?
事实上并非如此。
今天,我们要给看官提个醒——如果久咳不愈,不要把治疗和调养的重点,只放在老慢支、老肺病的身上,而是转过身来,好好看一下我们的脾。
没错,久咳之疾,可能源于脾虚。这光景,真好似宋代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里面写的那样: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脾和咳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看官莫急。话,要从一张真实的医案说起。
话说杏林近贤马有度,在《方药妙用》一书中,收录了一则医案。此案中,患者咳嗽,常年不愈,以至于神疲乏力、干咳无痰,同时睡眠不佳,舌淡苔白。他的咳嗽到什么程度呢?只要集中注意力,譬如下象棋、开车等,就会咳嗽。在以往,诸如疏风清热、疏风散寒、润燥止咳、燥湿化痰等等方法,到已经用过了,无济于事。束手之际,医家灵机一动,拟下一方,嘱患者服用。想不到,三剂之后,咳嗽大大减轻。再服三剂,咳嗽症状基本被控制了。
医者所用何方?在这里,我们为您转述一下——
太子参、黄芪、枣仁、茯苓各20克,当归、白术各15克,陈皮、龙眼肉、紫菀、款冬花、甘草、川贝各10克,木香6克。水煎服。
这张方子,到底有什么神妙之处呢?
说起来,其中几味药,是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比如川贝、款冬花、紫菀,这三味就是中医里面常用的止咳药,不足为奇。
奇怪的是,剩下的几味药,基本组成了中医方剂学里面的古方——归脾汤。归脾汤,源于《济生方》。它到底怎个面貌?这便是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以及当归和远志。看官两相对照一下,上方与这归脾汤,是不是极其类似?
看官如果经常阅读我们订阅号,应当对这归脾汤是比较熟悉的了。它是中医里面著名的补益方剂,主要作用在于补益心脾。其中,白术、黄芪、人参、炙甘草等,都是健脾益气的。由此可见,健养心脾,在这医案中,扮演了“奇兵”角色。
说了这么多,这养心脾和止咳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看官应当知道一句话,叫做“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语出《素问》)。就是说,咳嗽这件事,跟很多脏器有关系。拿脾来说。久咳,则肺气有伤。肺主一身之气。一身脏腑功能的气化,气机的升降出入,都要靠肺的调摄。因此,肺气虚,则会影响到脾功能发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一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脾土不能生肺金,于是肺气更虚。同时,脾虚生痰,痰浊不能在肺的帮助下肃降,反而上犯于肺,则进一步加重的咳嗽。就这样,恶性循环不断进行,咳嗽怎么治也治不好。
那么,这样的人有怎样的表现呢?
说起来,肺气亏虚则咳嗽久治不愈,脾肺气虚,则全身乏力。脾运化失职,则食欲不佳。脾虚气血生化无源,心血不足,则睡眠不好、懒言、不耐思考,记忆力和注意力衰退明显。脾虚则便溏,大便不规律。若脾虚生痰,则咳嗽痰多。舌淡苔白,也是免不了的。总而言之,在咳嗽的同时,有一派虚乏之象。这样的人,用调脾之法止咳,堪属妙计。
行文至此,我们再把医案中的方剂赘述一下,供医家参考、病家借鉴:太子参、黄芪、枣仁、茯苓各20克,当归、白术各15克,陈皮、龙眼肉、紫菀、款冬花、甘草、川贝各10克,木香6克。水煎服。
由是观之,祖国传统医学对疾病的认识,到底还是深刻的。如上所述,就止咳而言,补好一脏,胜过吃药十年。这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此中精义,看官是否读懂了呢?
文中方剂,看官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