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死穴”被掐住!这一招适合很多人

作者:精诚名医汇 2018-05-03阅读:599次

(本文为原创文字,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现代中医内科学》、《中药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为您说上一病,这就是高血压。

高血压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我们这里说,的乃是原发性,即不是因为其他疾病而导致的高血压。

有了高血压怎么办?今天在这里,我们为您展示一张当代验方。它很有代表性,适用人群相当广泛。组方如下——

天麻10克,生杭芍10克,生山楂10克,钩藤30克,草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到3次温服即可。

此方,我们为您择选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刊载时间为1996年。

我们为什么要说到此方呢?因为向我们展示了高血压一病的两个“死穴”。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我们对疾病的调治,也要抓住其要害。

那么,这高血压一病的死穴,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得从头说起。


看官须知,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真实病因,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其实不只是高血压,很多疾病的原因,都没有搞清楚)。目前普遍认可的,是患者高级神经调节功能失调,和重要脏器血液供求不平衡两种学说。

对这些,中国古人自然难以体认。古人对“高血压”这三个字,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但是,对高血压一病的症状,倒是早有洞察。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一个规律。这就是患者的情志和脾气,往往急躁、易怒,做事风风火火,说话声如洪钟,同时眩晕头痛,眼睛干涩发红。

这样的人,在中年人、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初发高血压的人群里,是十分常见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思来想去,古人把目光集中在我们的肝身上。


没错,就是肝。肝主生发,主升,主动。肝气郁结,久而化火,火性炎上,使得肝阳上亢,肝气生发太过,于是形成了眩晕、迷糊、头痛等症状。性情的急躁、易怒,皆是肝郁化火的表现。总之,这个时候的人,给外界的感觉急冲冲、气呼呼、同时又晕头转向。

好了。这是第一个死穴。

接下来,还有一个死穴。在哪里?在我们身上的痰湿。

还得说到古人的洞察力。古人发现,这经常头晕目眩的人,往往有一个特点,这就是舌苔厚腻,四肢麻木。看看以往的生活习惯,有不少喜欢肥甘厚味,爱吃香的和辣的。同时,患者多四肢沉重,不爱动弹。喉中的痰也比较多,胸口发闷。

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痰湿。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所以头晕。痰湿随肝阳上扰,则头晕头痛加重。痰浊中阻则食欲不振,痰浊流于四肢则肢体乏力沉重。

这,就是高血压的第二个死穴——湿浊内蕴。


到这里,高血压的两个死穴都找到了——肝阳上亢和湿浊内蕴。这两个,就是中医语境下高血压的两重重要的病因病机。

当然,这绝非全部。肝肾阴虚、内伤虚劳、淤血阻络等等,也都不可忽视。要想把这些说全面,那非得写成一本书不可。但总地来说,对于大部分新发、中年和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来说,肝阳上亢和湿浊内蕴,是最重要的、最常见的两重因素。尤其是在当下生活习惯、社会压力、饮食习惯等影响下,这两点更加明显。

看官如果明白了这些,前文所述方剂的精义,您也就该清楚了。为了您看着方便,再把好方赘述一下——天麻10克,生杭芍10克,生山楂10克,钩藤30克,草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分2到3次温服即可。

这里面,天麻和钩藤,是专门用来平息肝风的。珍珠母和草决明,是专门用来平肝阳的。这里面的白芍,是专门用来养肝血而柔肝的。熄肝风,平肝阳,养肝血,这三个步骤,一环套一环,把肝阳上亢的这个死穴,牢牢掐住。

然后再看茯苓、泽泻、山楂。山楂化瘀消滞,茯苓健脾利湿,泽泻清湿热、利小便。三味药配合,把痰浊化散。湿浊内蕴的这一死穴,也被掐住了。


两个死穴被掐住,患者的病情当然也就被稳稳控制了。根据验案记载,此方收治76例高血压患者,治疗一个月,治愈41例,显效1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超过90%。正因为它结构合理,有着确凿的临床应用,所以我们撰文把它介绍出来。

当然,面对高血压这样的顽症,任何一张方剂,任何一条思路,都不是万能的。千变万化的病情、纷纭复杂的病机,决定了我们必须辨证施治。我们前文所述,也只是择取临床的一点经验,供看官借鉴和参考。列位看官如果要借鉴应用,务必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进行,才可以。

但无论怎么说,高血压的两个死穴,我们还是应该牢牢记得的。抓住了它们,我们调治起来,就可能事半功倍。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