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脾胃之对脾胃功能的认识

作者:荒野飞鹰 2017-07-04阅读:4414次

脾主消化和吸收,胃主受纳和传导,共同完成纳运水谷的功能。脾胃纳运的水谷精微,是化生气血津精的基本原料,是供给五脏功能活动基本动力的营养来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唯此是依赖。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与生俱来,与死俱终,故必须爱惜脾肾,才能保持其健运而百岁不衰。中医调理脾胃之对脾胃功能的认识

脾胃的受纳功能是通过升清降浊来实现的。饮食从口摄入后,经食管下输至胃和小肠消化吸收,现经太肠将糟粕排出体外,这自上而下的传导过程,需靠胃气的肃降,故胃气降浊。水谷精微消化后,需脾的运输到心肺,再经心肺输布到各脏,生化成气血津液,这一自下而上的输传需赖脾气的上升而上升,故谓脾主升清。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饮食的摄纳和传导,运化和输布到各脏,反应了整个纳运过程的两个方面。升清与降浊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病理状态,往往脾的清阳不升,胃的浊阴不降则脾的清阳不升,二者相因为病。中医调理脾胃之对脾胃功能的认识

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不仅与本脏的气机升降有关,又与肝、心、肾的气机升降是协调的。但脾肾的升降则起枢纽的作用,脾肾的升降传输才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升降运动。若升降失调,常见中气下行,胃气上逆的症状。中医调理脾胃之对脾胃功能的认识

血液行于经脉之中,不溢出经脉之外,有赖于脾气的统摄,故有脾统血之说。若脾虚血无所统,气虚血无所摄而致出血症,乃因脾虚气弱及中焦虚寒有关。中医调理脾胃之对脾胃功能的认识

1、脾不统血表现为

或便血,或尿血,或肌衄(皮肤出血形成紫斑),或齿衄,鼻衄,或月经过多,崩漏等,伴见全身气虚症状。出血部位越多,气虚见症越重,说明病情越重。

2、脾阳虚

一般是由脾气虚逐渐逐渐发展而成,可先由肾阳虚,肾之命门火不足,不能温煦脾阳所致。所以它一方面仍表现为脾失健运,一方面表现有机体失于阳气温煦的虚寒症状。脾失健运就表现出脾气一样的水谷不化,流于肠中,则大便溏薄,水湿不化,泛力,水泛溢肌肤则周身浮肿,水湿趋于下,使妇女带脉不固,见于白带量多清稀。

3、寒湿困脾

由外感寒湿,或脾虚内生寒湿之邪,困遏脾之正常运化功能所产生的症状。寒湿一旦困脾,运化功能受阻。因脾性喜燥恶湿,若寒湿内盛,脾气,脾阳之正常功能发生障碍,则脘腹痞闷胀痛,食少便溏;脾气坏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泛口恶欲吐;阴寒内盛,必口淡不渴;寒湿内停漫溢肢体经络,阻遏气机,则肢体沉重;清阳之气失展则头重如裹;湿阻循常道而随之外泄,故肌肤面目黄染,甚则黄色晦暗如烟熏;阳虚致寒湿内生,寒湿又致阳虚,以致出现水湿不得正常温化而泛溢肌肤,使肢体浮肿;若寒湿内盛,影响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短少。温热

4、湿热蕴脾

由于外感湿热之邪及中焦内生之湿热蕴结于脾,使脾之功能受阻,正常运化之功能键失司而脘部痞闷,纳呆呕吐,便溏;脾气不展,经络之气阻遏则肢体困重。湿热熏蒸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则肌肤黄染,皮肤瘙痒;湿热下注则尿黄;湿热郁蒸,可致发热起伏,身热虽不高,而汗出热不解,此为湿遏热伏的常见现象。

5、脾与心

脾阴不足,生化之源不足,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供奉心脾,可致心脾阴血亏虚,而见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等。

6、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相互滋生,相互为用,一旦脾阴不足则肾阴必虚衰,形成脾肾阴虚之候,故腰膝软,头目眩晕,手足烦热,口干不饮等症。中医调理脾胃之对脾胃功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