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进补有“理”可循进补是养生学中的一个概念,由于养生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所以人们对进补并不陌生,不少人都能说出一些进补佳品如人参、鹿茸、灵芝等。然而一提及进补的时间,可能更多的人想到的是秋冬季节,认为夏季不能进补。其实,按照中医理论,进补并无季节所限,我国传统医学有四季养生的说法,有虚就可补,因此一年四季皆能进补。那么,夏季进补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呢?夏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天气特点可以概括为暑、湿,即气温高,湿度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体各种生命活动较为亢进,能量与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体液损失多,机体的代谢不平衡,表现出来的症状为容易出汗,身体发热,口渴,心情烦躁,食欲低下,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头昏脑涨等。如果不能及时、科学进补,人体就会发生体液失调,代谢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状况,身体健康自然受到影响,这就是所谓“苦夏”。因此,夏天进补不容忽视,进补得当不仅可安然度夏,养生健身,而且还会使机体做好换季的准备。
夏季进补有别秋冬同是进补,夏季进补与秋冬进补有什么区别呢?按照中医理论,人体在四季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秋冬进补适宜补充热量较高的食物,以便为来年的生长积累营养、储蓄能量。而夏季高温、湿度大,因此进补适宜“清补”,即选择一些既能补身体,又能生津液、解渴消暑的食物来补充身体的不足。夏季进补可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清心去暑、清热解毒。按中医理论,“夏”对应“五行”中的“火”,“夏”在五脏中属“心”,因此夏季应注意对心脏的保护。饮食上宜吃一些性凉、性寒而味苦的食物,不宜吃辛辣、辛热及过于油腻的温热食品。但是有一点要注意,夏季吃寒凉食物要有度,量不要太过,过量会损伤人体脾胃。二是清热利湿、健脾养胃。夏季湿气重,常会影响人体的脾胃功能,导致人们食欲减退,因此应选择具有化湿作用的清淡食物,并且多吃一些汤、羹、汁及松软易消化的食物。煎、炸食物少吃,更不宜吃狗肉等湿热厚重之味。夏季人体代谢旺盛,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食欲不振引起摄入减少,营养素中的蛋白质和微量营养素 (如维生素C、B族和锌等)很容易缺乏,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补充。同时,人体大量出汗使人丢失更多的水分,所以补充充足的水分也是必不可少的。
充分了解进补佳品既然是清补,夏季进补更崇尚食补,充分了解适于夏季进补的食物就非常有必要了。经常食用一些适宜夏季进补的常见食物,如大麦、小麦、绿豆、百合、黄瓜、菠菜、白菜、豆芽菜、芹菜、水萝卜、竹笋、茄子、兔肉、鸭肉、羊肝、鸡蛋及新鲜水果等,可以达到清热解暑、健脾利湿作用。夏季进补并不神秘,人们在热天都或多或少地进行饮食调整,如喝些绿豆汤,那是因为绿豆性寒,味甘,可以起到清热解毒消暑的作用;普遍爱吃凉拌黄瓜、拍黄瓜,那是因为黄瓜性凉、味甘,可生津止渴,利尿消肿。此外,西瓜、冬瓜、苦瓜、丝瓜等水果蔬菜也是人们经常在夏季食用的,它们都具有清热解毒、去暑解乏、清心明目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