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针、拔罐、拔针、起罐、推拿……他就像一位武林高手,手起针落、火过罐下,每一个动作都这么利落。这位医务人员,是从医十几载、有口皆碑的“社区好中医”—— 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石向东。
今天下午,以石向东为原型的现代京剧《社区仁医》在虹桥艺术中心拉开了巡演序幕。长宁区卫计委透露,该剧还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在本市各区开展巡演。市卫计委宣传处副处长俞军点评说,《社区仁医》把中医和京剧两个国粹有效结合,通过聚焦社区小医生的故事,传递正能量。社区需要仁医,更需要像石向东这样的“工匠”。
师从多位名医,练就一身扎实功底
石向东出生新疆阿克苏,返沪后通过考试,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他非常珍惜岗位;天赋与悟性,则格外眷恋这位敦厚的小伙子。
怎样的手适合推拿?“暖、软、厚”是“三件宝”。石向东摊开手,厚实的手掌、红彤彤的肤色,“三件宝我都有!”石向东略带骄傲地讲。挑剔的推拿大师朱鼎成看中这双手,更看中石医生厚道和坚毅的品格,决定将他归入门下,专攻一指禅。习功之时,须将大拇指在米袋子上反复按压,一练就是好几个小时……许多年轻人无法忍受如此枯燥的学习,石向东却坚持下来,他直言,“我从心底里喜欢推拿,推拿为他人缓解疼痛,自己也从中得益。”
除师从朱鼎成老师,他还作为长宁区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列入“师带徒”培养计划,先后师从第六人民医院吴耀持、龙华医院姚乃中、天山中医院李成永等。但是,光靠天赋和机会,还远远不够。石向东几乎像“长”在社区,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看到他最“头疼”的当属保安——每每过了下班时间,石医生的诊间仍亮着灯,十几年来,他一直是中心最晚下班的医生。
渐渐地,石向东的名字传了出来,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他每天7时多就来到中心,中午忙到没时间吃饭,每年义务加班400多小时,比别人多干50天,从无怨言。长期站立,石医生大隐静脉曲张严重,必须做手术。休息一周,病患们纷纷前来探望,再三叮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领导,“一定不能把石医生累垮,有了他的健康,才会有我们的健康。”
患者眼中的“神医”是如何练成的
86岁的韦阿姨坐骨神经痛,她说:“我不想活了,不说别的,每天起床就是件痛苦的事。” 石向东看过韦阿姨病情,经过仔细研究,决定运用火罐、针灸、推拿综合治疗方案,两个疗程之后,韦阿姨身体明显好转,能自己起床,再不用麻烦家里人前拉后扶了。
78岁的李玛丽,是石向东的“铁粉”。她第一次找石医生看病时,患有颈椎、血压高、糖尿病等多种老年疾病,颈椎病也已长达9年,发病时疼痛难忍,三级医院专家建议开刀,但快80岁的老人来说,这一刀下去,少说半年卧床不起。石向东听闻后,向李阿婆建议,“给我三个月时间,如果治疗没有效果,再去开刀。”李阿婆从未接触过中医,对中医治疗效果一知半解,此后进行几次针灸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李阿婆有了信心;果然,治疗一段时间,她颈椎不疼了,也没有进行手术。
探索中医特色进一步临床推广
如今的石向东,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建立了自己的工作法。小医院、有技术,能看大毛病。
石向东主持开展科研课题《社区适宜技术中医治未病干预冠心病临床观察》、《中药熏蒸对阳虚体质影响的临床研究》等,都广泛应用于临床。他还在传统桑枝棒的基础上创新和改良,并自创了桑枝棒养生操,在社区推广中医治未病。
石向东还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起微信群。针对每个病人的疑问,他都耐心地一一回答。他说:“解答一个病人的问题,就能让更多群友了解疾病的特点和预防保护的方法。”石向东鼓励更多老年患者学习使用微信,“微信交流,能够给社区老人打开健康知识大门,还能为孤独老人打开另一扇看世界的大门,为他们排解一些寂寞。”(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