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芪一药,有不少人很熟悉,因为有一种注射液叫黄芪注射液,其中的主药就是黄芪。黄芪有什么功效呢?《中药学》上描述的功效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但在临床运用中,黄芪的药效远远不止这些。
一基础信息
始见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味甘微温,无毒……补虚”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后称黄芪。
药用部位:黄芪的药材为豆科植物黄芪的干燥根。以条粗壮、质韧、断面色黄白、无黑心及空洞、粉性足者为佳。
气味: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药性来源:从采集时间为秋季来看,其性为凉;从味上来看,甘为温,综合之后,黄芪之性为平,所以,《医学启源》上就说“味甘,平”。黄芪质轻,有上浮之性,故而,黄芪有升提之功。
成分与作用: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糖尿病、急慢性肾炎、肝炎等病症。
二相关拓展
黄芪为医家喜用之良药,益气活血除胸痹。
黄芪补肺气行血脉,善温胸中大气下陷,用治胸阳不振,气血痹阻之胸痹证,常配丹参、赤芍、红花、川芎、葛根等,黄芪用量倍于活血化瘀之品,其意在通,既大气一转,其痹乃通,特别是对胸痹证见舌胖嫩边尖齿痕者,尤为特效。
补气通络治偏瘫
黄芪为补气药之最,气行则血行,故能推动瘀血的运行和消散,对中风气虚血滞,类中风瘀阻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本,口眼歪斜,舌强语蹇,常重用黄芪配蜈蚣、地龙、水蛭、全蝎、鸡血藤、当归、威灵仙、桃仁、红花等,经治多例,均收良效。
健脾固精摄蛋白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大量蛋白尿,一般多认为属肾气虚损,摄精无权,精气外泄,主张以补肾固精为主,余曾治多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日久不消除的患者,用补肾固摄之法,久服少效,而转用在补肾药中加用黄芪、党参、莲子肉、升麻等升脾益气助运化而收功满意,可见蛋白尿的病机与脾气亏虚、升清摄精失常有关,因为五脏之精虽藏于肾,但赖于后天脾气的运化输布和补充,如果脾气健旺,中州得以斡旋,精微物质得以正常敷布,不致流失则蛋白尿减少,故健脾升清以消除蛋白尿的治疗思路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统摄气化疗消渴
黄芪益气升阳实腠理,既能鼓舞胃津上升,又能统摄下焦气化,故而善治消渴,常配山药、元参、花粉治疗糖尿病,对降低血尿糖有明显疗效,特别是对中气不足、脾阳不振者重用黄芪尤为适宜,所谓通闭止渴,贵在气化,余常以上四味药为主,随证加减治疗糖尿病,对控制病情发展收效满意。
综上,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血痹虚劳,中风偏瘫,以及卫表不固之自汗盗汗,正气虚弱之风湿水肿等证,为医家常用之良药。
大家学到了没呢?欢迎评论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