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黄褐斑,很多人都不陌生,可以说它是中年女性的“美丽克星”!就因为它是一种流行在女性面部的皮肤病,对颜值的影响非常的大,不少爱美人士的皮肤因为出现了黄褐斑而变得黯然失色。
“黄褐斑是一种很古老的皮肤病,千百年前中医就有对黄褐斑记载的书籍,也有很多对于黄褐斑的治疗方法流传下来,延用至今”。中医把黄褐斑纳入“黧黑斑”范畴。中医对本病的描述可追溯至《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所胜,民病面尘,身无膏泽。
黄褐斑
中医辨证分型黄褐斑:
中医过去认为黄褐斑主要是由于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灼伤阴血,或劳伤脾土、气血两亏,致使颜面气血失和所致。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颜面部出现局限性褐色或淡褐色色素沉着斑,皮损分布呈对称,形状大小不定,多无自觉症状。中医临床主要可分为肝气郁滞、脾虚湿盛、肾阴不足三个证型进行治疗,总的疗法则是: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滋阴肾阴为主。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中医对于黄褐斑的研究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治疗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首先在理论上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肾阴不足、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而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褐斑等皮肤病的发生是和人体脏腑、气血、冲任失调有关,是全身疾病的外在反应,强调经、带、胎、产等妇科疾病对黄褐斑的发生起主导作用。治法上以调节脏腑、气血、冲任为主,以经、带、胎、产立法,突出辩证论治、全身治疗作用等新观点新理论。这些新观点新理论补充完善和丰富了中医对黄褐斑病因病机的认识,对临床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理论上的发展,临床上也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黄褐斑的治疗除一般认为的肝、脾、肾以为,以心、肺也密切相关。黄褐斑由于是病在内,发于外,所以治疗应内外结合,标本兼顾。临床疗效证明,内治和外治相结合对黄褐斑进行综合治疗其疗效比单纯的外治或单纯的内治都好。
中医归纳出如下证候和治疗方药:
1、肝郁血瘀证
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络脉不通。
主症:好发于妇女面部,色斑淡褐带青,情志抑郁,月经色暗或有血块,经前乳胀,舌质淡红或暗,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活血。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川芎、当归、炒香附、枳壳、红花、桃仁、玫瑰花、甘草等。
2、脾虚湿滞证
病因病机是脾虚失运,湿邪内蕴,湿滞日久,络脉瘀阻。
主症:面黄不华,色斑污黄不泽,纳差,便溏或黏,乏力,舌淡红而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弱或濡。
治法:健脾祛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薏苡仁、炒扁豆、炒山药、砂仁、川芎、红花、甘草等。
3、气血两虚证
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而涩滞。主症:面色黄白不华,色斑淡褐,边界不清,乏力心悸,少寐多梦,月经量少色淡,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方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炙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炒白术、茯苓、炒枣仁、龙眼肉、红花、陈皮等。
4、肾阴不足,肝郁血滞证
病因病机: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加之肝郁血瘀,面生黑班。
主症:面色暗而无华,色斑浅黑或褐青,心烦易怒,口干,腰膝酸软,耳鸣,少寐,舌稍红,苔薄少或有裂纹,脉细弦。
治法:滋阴补肾,舒肝活血。方选二至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墨旱莲、女贞子、生地、白芍、柴胡、丹皮、栀子、土元、郁金、合欢皮等。
5、气阴两虚,瘀热阻络证
主症为色斑日久,边界不清,伴有口干,便秘,舌淡红或稍红,苔薄白或薄少,脉细。
治宜养阴益气,活血消斑。方用生脉饮加味。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生地、丹皮、桑叶、白僵蚕、丹参、玫瑰花、甘草。
6、风热灼络证
多为过度曝晒而致风热郁肤入络,导致瘀热阻于孙络。
主症:春夏日晒后发病,色斑淡褐,饮食、二便如常。舌淡红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无异常。
治宜疏散风热,通络祛斑。方用辛凉通络饮(自拟方):桑叶、薄荷、黄芩、生地、赤芍、益母草、白僵蚕、枳壳、生甘草。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黄褐斑患者平时要加强营养,多食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c,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少食油腻性食物,保持情绪舒畅,避免不良刺激,忌忧思恼怒。太阳的照射也会加重黄褐斑的病情,所以也有避免日光曝晒,忌滥用化妆品及外搽刺激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