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的治疗及注意事项

作者:承德都市妇科王医生 2017-07-02阅读:5264次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流行病学及预防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澡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可预防性用青霉青G40~80万u/日,3~4天。

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蹲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眼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乳头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乳头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猩红热患者的食疗调理

猩红热的食疗应当充分补充维生素及营养物质,同时给予质软或半流质食物,食物的性味应以甘寒清凉为主。

1.清咽饮:萝卜100 克,橄榄50克,蒲公英15 克,共捣碎,用水煎20分钟,捞去药渣,过滤取汁,再加入粳米50克,兑水适量,共煮成稀粥。本法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退烧的功能,又能提供热能、无机盐及维生素等。

2.凉拌海带水:发海带 500克,洗净切极细丝,放开水中烫3分钟后捞出,放适量调料拌匀,作凉菜食用,每次30~50克。海带营养丰富,有清热消肿的功效。

3.胖大海茶:取胖大海 3~5个泡茶,随意饮用,有退热、消炎、利尿作用。

4.炒丝瓜:丝瓜250克 (切丝),香油10克,生蒜6枚(捣泥),青黛3克,食盐3克。上物炒成菜肴,随主食食用。本法有清热消肿的作用,并能提供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5.牛蒡粥:牛蒡子20克,粳米50克。先将牛蒡子煎汁弃渣,加入粳米,兑水适量,以常法煮成粥,食用时加适量冰糖。本法有清热解毒,利咽散结的功效。

6.银花茶:用银花25克,水煎,加冰糖少许,口渴即饮,.有解毒消肿退热的功效。

7.百合绿豆粥:百合15克,绿豆20克,薏米仁30克。上物共煮成粥,放适量冰糖。本法有养阴清热的作用,用于猩红热恢复期食用。

8.雪梨汁:雪梨2个,去皮及内核,放入粉碎机内,放适量凉开水,搅拌几秒钟即可饮用。雪梨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本病恢复期。

饮食原则

(1)宜食高热量、高蛋白质的流食。如牛奶、豆浆、蛋花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 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茶、莲子粥、麦乳精等补充热量。

(2)恢复期应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鸡泥、肉泥、虾泥、肝泥、 菜粥、小薄面片、荷包蛋、龙须面等。

(3)病情好转可改为软饭。但仍应注意少油腻及无辛辣刺激的食物。

(4)高烧注意补充水份,饮料、果蔬。

(5)如合并急性肾炎,应给少盐、低蛋白质、半流质饮食。 总之,以上皮肤有痘疹类疾病患儿,饮食宜细、软、烂、少纤维素,并注意从饮食中补 充维生素B12,以加快痘疹的恢复。可食食物:肉类、贝壳类、鱼类、禽类和蛋类。其中肝 类及发酵豆类制品豆腐乳维生素B12含量颇高。

治疗

组成:紫草10克,茜草10克,旱莲草10克,粉丹皮10克,赤芍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5克。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主治:风疹、荨麻疹、幼儿急疹、猩红热、水痘、手足口病等发疹性疾病和丹毒、过敏性紫癜等斑毒类疾病属血热证者。

用法用量:每剂药用水浸泡半小时,武火烧开,文火再煎20分钟。煎煮两次,合并两次煎液,约300毫升左右,夏天冰箱冷藏,服时温热,分6次2天服完。

方解:各种发疹性疾病和斑毒类疾病,都有虚实寒热之分,凡证见发热,斑疹红赤,口干唇燥,舌苔薄黄,舌质红,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方中丹皮,清营凉血,泻心火,若与生地同用,更得其力。赤芍、紫草、茜草、旱莲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助消疹退斑。生石膏善清阳明之热,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治斑疹热毒壅盛者,能发斑透疹,既可清热于内,亦能驱邪外达。甘草调和诸药,共为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剂。

加减运用:对以上发疹性疾病,要把握疾病的全过程,早期注意透达,中期注意清热,后期注意养阴。若热甚阴伤,或出斑疹己到后期,加芦根、白茅根,可清热生津,利壅滞之邪热。若大便干结者加大黄通腑,腑气通则邪热易退。若皮疹瘙痒明显,可加钩藤、白蒺藜,祛风止痒。对皮疹消退迟缓者,可加红花、丹参等活血之品。凡咽部红肿者可加板蓝根30克。

以上方剂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中医治疗,辩证施治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