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7000种罕见病80%源于遗传,首个全基因测序项目向攻克出生缺陷迈进!

作者:文汇网 2018-03-10阅读:2883次

我国7000种罕见病80%源于遗传,首个全基因测序项目向攻克出生缺陷迈进!

罕见病治疗不易,诊断也难,备受关注的基因检测在临床阶段又有新消息传出。今天,儿童罕见病诊断领域启动了国内首个全基因测序相关临床研究项目,将系统评估全基因组测序在不明原因智力落后/发育迟缓、多发畸形等罕见、未确诊儿童患者中的应用指征及诊断效果,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全基因组测序在儿科临床应用、实验室的检测及报告,计划构建中国儿童遗传疾病检测基因组数据库。

该项目由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和湘雅医院共同发起,其中新华医院是上海市罕见病诊治中心。

“基因测序已经历两个阶段,即一代的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此次推动的将是真正的全基因组测序。”该项目负责人、上海新华医院儿科专家、上海儿科研究所分子平台负责人余永国教授说,现行的基因测序方法在临床上仍无法对一些罕见病做出明确诊断,新的全基因组测序可以检测出此前无法检测的复杂基因组结构变异等。这一技术如果在临床上的应用,有望大大提高罕见病的诊断。

这些年,全基因测序很热,但如果没有权威医学的参与和解读,将很难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专家表示,正是基于这一原因,才启动这一大型研究课题。

“为儿童罕见病诊断提供全基因测序是一件非常严谨的事,即便是患者材料的审核都是非常严格、关键的,新华医院目前严格执行相关方案,这些方案都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严格审批。”余永国介绍,根据该方案,应由临床医生筛查临床资料,由实验室分析测序数据,由此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目前,在罕见病诊疗中,诊断更重于治疗。全球范围内已确认的罕见病种约6000至7000种,约有80%的罕见病是由遗传缺陷所致,其中一半的罕见病患者在出生时或儿童期即发病,但大部分罕见病的成因尚不明确。据统计,中国罕见病患者约为1680万人(2011年的估计数据)。罕见病患者在国内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不仅饱受疾病折磨,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基因诊断已经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但不够规范的情况也同样存在。

该项目将探索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数据解读,明确遗传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筛选鉴定疾病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和药物靶点,为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数据。在此基础上,该项目计划建立临床应用标准和共识,指导各医院的儿科临床应用,提高儿科医生诊疗儿童罕见病的整体水平,最终逐步构建中国儿童遗传疾病检测基因组数据库。

医学专家称,目前,对大多数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处于初级阶段,尽快规范并提高全体医务工作者的临床水平,可以为患儿提供精准的治疗方案和医学指导。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诊断病因提供了创新、可靠的途径。这次课题从构思、立项到实施,获得业内众多专家的支持,随着项目推进,有望向攻克出生缺陷及儿童未确诊罕见遗传病的目标迈进一大步。

我国7000种罕见病80%源于遗传,首个全基因测序项目向攻克出生缺陷迈进!

【链接:医学专家解答基因测序相关临床研究与罕见病诊治热点问题】

问:如何平衡保护患者隐私和基因数据分析完善解读?患者的这些数据日后将如何保存?如何确保受试者的隐私?谁能访问这些数据?

答:保护患者隐私和数据分析完善解读并不冲突,首先患者的所有数据仅作为疾病检测和罕见未确诊遗传疾病大数据的建立,在不经过患者本人的同意下不可以将患者数据泄漏给任何商业机构或个体。而建立罕见病基因大数据联盟有利建立中国人群的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库,提高后期数据分析解读的准确性。后续的患者数据我们拟去除病历信息后将测序数据储存在云端,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知情同意后,需获得患者及家属的许可大数据联盟成员,才可访问该数据进行相应科学研究。

问:国际罕见病研究联盟发出的关于2017-2027未来十年的愿景:“让所有罕见病患者在就医的第一年,都能够得到精准的诊断、关怀,以及尽可能的治疗资源”。在中国,实行起来有困难吗?

答:这是我们临床医生的迫切希望,罕见未确诊遗传疾病患者在下一代基因测序(NGS)技术发展以前需要经历约7-8年才能明确诊断,而现在高通量测序平台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可以便利地针对这类患者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用以辅助临床诊断。目前存在的最大困难在于缺乏中国人群的疾病数据库以及缺乏行业准则来规范,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真正推动罕见病行业的发展。

文:唐闻佳

编辑制作:朱颖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