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防治用药的基本知识

作者:健康秘笈 2017-07-03阅读:743次

很多朋友的缸养锦鲤,要预防和治疗鱼病,那到底该如何防治用药呢?下面是鱼友分享的鱼病防治用药的基本知识,仅供参考

一、用药的方法

我们使用药物预防和治疗观赏鱼类疾病,对于药效的要求是不同于食用鱼的,因为,家庭饲养的观赏鱼数量都是不多的,特别是名贵的品种更少。在通常情况下,一尾名贵观赏鱼,往往是从数十尾、数百尾幼鱼中挑选出来的,一旦因病死亡就十分可惜,特别是留种的亲鱼突然病死,就意味着多年心血付诸东流。因此,用药尽量要求做到“药到病除”。这除了需要正确地诊断和使用有效的药物以外,还要根据情况选用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能,尽量减少或避免药物对鱼体的副作用。在这里介绍的施药方法主要由以下四种:

1、鱼体浸洗法 是指在一定的容器内,配伍高浓度的药物,用较短的时间浸洗鱼体,从而达到杀灭鱼类身体和鱼鳃上病原体的目的。

具体的作法是先用固定的容器,如面盆、塑料桶,繁殖缸等,准确测量其体积的容水量,一次放入所需的药量,待药物充分溶解后将药液搅匀。再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以便根据水体温度确定浸洗大致时间,然后将病鱼放入药液中。记录下放鱼的时间,观察鱼体活动情况。如果鱼忍受不了药物的刺激,应尽快将鱼捞起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清水中,通常停留约10分钟,以洗去鱼体和鳃上沾附的药液。浸洗时间的长短,主要根据水温高低和鱼体耐受程度而定。通常水温高时,药效作用快,毒性强,浸洗时间相对地短些;水温低,药效作用慢,毒性弱,浸洗时间相对地要长些。在药物安全的范围内,浸洗时间越长,效果则越好。

一般而言,患寄生虫病时,采用药物浸洗1~2次即可见效。而患传染疾病时,需要浸洗多次,或者先进行浸洗或者用药物全水体药浴才能彻底治愈。第一次浸洗与第二次浸洗的间隔为1~2天为宜。

浸洗的药物应现配现用,一次配好可浸洗10批鱼体,每一批浸洗鱼的数量不宜过多,应以鱼类不出现浮头为原则。浸洗法只适宜全长1.5厘米以上的小鱼和大鱼,1.5厘米以下的小鱼苗只能应用全水体药浴的方法。采用浸洗法治疗后,原来养鱼的水族箱,一定要经过彻底的消毒处理,以免病原体再度感染药物浸洗后的鱼体。

采用低浓度的、对鱼体安全又有明显的疗效的药物,可均匀地添加到饲养水体中,以杀灭鱼体上和水体中的病原体,这种方法从本质上讲是浸泡法的另一种方式,就是说用药物饲养病鱼。首先要正确测量水族箱的尺寸准确计算水的体积后,在计算用药量。有些药物的浓度要依据水温的高低而定,所以在放药之前先行测量水温。总之,要小心谨慎,千万不可粗心大意,如果药物浓度偏高,超过安全范围,就会使全缸的鱼儿被药物中毒而死的危险。

在小水族箱应用浸泡法时一定要减少鱼儿的密度,以保证在放药后3~5天内不换水而鱼儿也不会浮头为原则。放药后,每天可以清除掉鱼便和剩食,尽量不加清水,约在4~5天后再加注一部分清水。期间可以使用气泵充气增氧。当鱼体患寄生虫病时,通常药浴一次就能治愈。而患传染性疾病时用药一次往往不能彻底痊愈,经过5~10天后可以再施加同样浓度的药物一次或两次,直至彻底痊愈为止。水族箱全水体药浴法比浸洗法有更多的优越性,整个养鱼水体,全部鱼体都进行了药物处理,因此,治疗效果比较彻底。

2、内服法 此法是将药物拌合在观赏鱼的饲料中投喂,主要防治内部器官和体内寄生虫病,鱼用口服药饵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

①药面 将内服药呋喃西林、呋喃唑酮、磺胺噻唑粉、拌合面粉,加入少量水蚤干(鱼虫干),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拌匀后,用手工压成细条状,干后再弄碎成颗粒,每天投喂一次,连续投喂3~6天。

②药物颗粒饲料 方法与制药面相似,是用黏合剂加榆树粉、甲基纤维素等制成大小适口的颗粒,晒干后备用。每天投喂一次,连续投喂3~6天。

3、注射法 此法主要治疗一些传染性鱼病,或者是不能摄食的病鱼。有的药物已经制成针剂。对药物的利用率比口服药要高。对观赏鱼类通常采用腹腔和肌肉注射。腹腔注射是将针头沿腹鳍基部插入,其注射深度约为0.2~0.5厘米,以不伤及内脏为准。较大的鱼体才可以在肌肉部位注射,通常是选择背鳍基部注射。注射法只限于体长7厘米以上的鱼体,个体太小的鱼儿很难注射法治疗。

4、涂抹法 此法主要用于外伤和局部炎症的防治。通常采用高浓度的药物涂抹伤口处或病灶部位。涂抹时通常是用棉球或毛笔蘸取药液涂抹,涂抹时必须注意将病鱼头部朝上,尾部朝下,从前向后涂抹药物,这样就可以避免药液沾到或鱼体的鳃上去。有些外伤和局部病灶往往需要涂抹药液多次。通常每天只涂抹一次。第二天涂药,中间间隔一天为宜。涂药后应立即将鱼放入清水中,洗掉多余的药液,再移到水族箱中去饲养。

5、改变水体条件的方法 为使病原体不能生存,以消灭该疾病,即可改变水温或者酸碱度。如:逐步提高水体温度,可以使小瓜虫不能生存从鱼体脱落死亡,可使白点病痊愈。

水体的溶氧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减少,但是,观赏鱼的新陈代谢恰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强。实验表明金鱼水体溶氧量每升含3毫克以上时,鱼体对饲料的消化吸收都较好,有利于金鱼的生长发育。之所以大家常说的老三样,升温是有道理的。所以定时给水体进行充气增氧,有利于鱼体的生长。同时可以使氨气和其它过度饱和的气体逸出。

①水体PH值是一个变化的的过程。调节热带鱼缸水质,比较安全稳妥的办法是购买pH值调节剂,需要注意的是,每次调整ph值不能超过0.2。如果是水草缸可放入沉木或加CO2来调低pH值。也可安装pH测试器监测缸水的pH值状况。一般新建的鱼缸pH值变化较大,需要建立了硝化生态环境后,pH值就会相当稳定。

②pH值的大小直接影响鱼类和其它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生命。对热带鱼而言,因出生地的不同,对pH值的适应范围也不同,中南美洲出生地的水质是微碱性。原产地为非洲的热带鱼,因当地土壤属微酸性的红壤土,多喜欢微酸性水。也有的热带鱼经长期驯养,适应了非原生地水域的pH值。总体讲热带鱼对pH值承受幅度较窄,但都能在水质pH为6~8范围内的水中生存,而最适宜pH值在6.5~7.5。

③当pH值大于8.5或小于6.5时,水中的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硝化细菌的分解作用受阻,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质恶化。当pH值低于5.5时,鱼对传染疾病特别敏感,极易得病,或死亡。当pH值大于9.5或小于4.0时,鱼会直接造成死亡。所以控制热带鱼水缸中pH值十分重要。

二、用药的注意事项

用于预防观赏鱼疾病的药物很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了已有的药物在用法上要逐步加以改进外,还要不断寻找许多高效低毒的新药物,而掌握一些基本的用药原则,正确地掌握各种药物性能和使用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1、对症用药 防治观赏鱼类的疾病和人类与家畜疾病一样,某种药物只对某种疾病有效,不可能有一种能防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如果不能对鱼病作出正确诊断,随意用药,往往药不对症,不但不可能收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反而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损失。因此,必须强调对症用药,正确地选用药物及给药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防病治病的效果。

在同一水体中,往往同时发生几种鱼病,在同一尾鱼体上,发生两种以上的病,一般称为并发症。防治并发症需要根据所发疾病的具体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先用一种药物,使一种病的病情基本好转或痊愈后,再针对其余的病用药治疗。如一个水族箱的金鱼,体表有少数小瓜虫,鳃上的斜管虫又很多,还有轻度烂鳃。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首先用2.0毫克/升浓度的硝酸亚汞溶液浸洗病鱼,以杀灭小瓜虫,同时也杀灭斜管虫,然后再用呋喃西林或呋喃唑酮左全缸药浴治疗。除了某些药物合剂以外,一般在同一水体中,不可同时施放两种药物,由于化学性质不同,如果混合在一起,可能引起化学变化。有可能造成毒死鱼类的问题。因此必须按照有关的禁忌规定谨慎施药。

2、进行必要的药物试验 观赏鱼类的品种很多,不同的品种对同一种药物的耐受力也可能有些差异。凡是观赏鱼饲养场等进行药物治疗鱼病时,不论是浸洗法,还是全水体泼洒药浴方法,宜选2~4尾病情较轻的鱼先进行试验,观察4~8天,证实病鱼没有不良反应而有好转后,在进行大批治疗为妥。

3、了解药物性能和使用方法 目前常用药物有化学药品、农药、医用或兽用药物和中草药,这些药物均有本身的理化特性、规格、剂型和使用方法,使用时应弄清楚其特性和规格。例如敌百虫有粉剂、晶体,又有一、二级品的标准,然而防治观赏鱼病只能用晶体敌百虫(一、二级品均可)。又如硝酸亚汞遇高温(60°C以上)即便成高汞,其毒性能增强数倍,而疗效反而降低,在使用时特别注意。有些药物对人畜都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时要注意安全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4、科学用药避免病原体产生耐药性 病原体对药物能够产生耐药性,通称为“抗药性”。这种抗药性给医药事业和鱼病防治会带来一些问题。通常细菌比寄生虫更容易产生抗药性。过去国外长期使用孔雀石绿治疗水霉病,现在疗效很差,孔雀石绿是致癌物质,很多国家已经禁止使用。我国还有大量使用,如鱼病万能药物。但应尽量减少使用。通常抗菌药物比其他药物更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一般在观赏鱼病的治疗中相对比较适宜。

5、观察药效不断总结经验 水族箱放药物后,特别是全水体药浴方法,在放药24小时以内,要随时注意鱼的动态,如果发现有异常的现象,必须采取措施,小水族箱可以换去一部分水,如果鱼体正常,仍要继续观察。每天记录鱼的治疗情况,如果病情好转,停止死鱼,说明有一定的疗效。如果情况相反,就说明治疗无效。必须寻找原因,改进方法继续治疗。总之要认真观察,详细做好治病记录,总结防治鱼病的经验,提高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