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艺术的发祥地-青海同仁

作者:李新南游 2017-07-05阅读:5366次

她地处“九曲黄河第一弯”之南,在藏语里的称谓叫热贡,意即“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她不仅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一座至今还“活着”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热贡艺术”的发祥地,高山环抱,河水依傍,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同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历来是重要的战略要冲。元明时期,朝廷在同仁修建了许多城堡,如保安古城、铁成山要塞、年都乎古寨、郭麻日古城等等,至今还有较为完整的遗存,尤其是县府所在地隆务镇,更是有“西域胜景”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同仁自唐“安史之乱”后,开始成为藏族聚居区,随着宗教文化的兴起,隆务寺的兴建,又使其逐渐成为安多地区著名的佛教中心,明朝1625年修建了民主上街,吸引了撒拉族、回族来此经商谋生,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文化。公元1765年,沿隆务上、下街修建了商人居住地,由此形成老城雏形。到清末民初,商业兴起,汉族大量迁徙来此,并带来先进的技术、文化,城区也不断扩大。沿民主上街、下街修建了清真寺、圆通寺、二郎庙等建筑。

加之这里地形起伏连绵,山峦叠嶂,夏琼山和阿米德合隆山由南向北延伸,形成县境及隆务河两侧的东西山区,地势沿河谷逐级上升,从南向北构成一个由高到低的天然“阶梯”,形成了隆务老街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边有水的“山水城一体”的风貌特征。

虽然是黄南州政府驻地,相对于那些内地人口拥挤热闹的城市,同仁的的确确是个小城。街上似乎有些宁静,来来往往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驻足下来方知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还是青海唯一的。“隆务”听起来似乎是汉语词汇,事实上也是藏语地名,意思是“农业区”。相对于广大的牧业区和雪域高原,农业区也就意味着人口和资源相对集中,提供不可多得的粮食蔬菜糖茶,交换奶类肉食皮毛等。

也许人类在任何一个地域的繁衍都是沿着这样的时空格局而定:有了山川河流,有了生命的基础;人类聚集生息,开始了种群生活;聚居的人群发生了交换商品,产生了贸易之 “市”;社会分工加强,人群社会地位自然分化,形成了政治文化中心之“城”。自身、家庭和社会都需要一种思想,包容一切人与自身、人与天地、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于是产生了宗教哲学。同仁也不例外。本地居民不过万人,因为这一切都与隆务有关,隆务河、隆务镇、隆务寺、隆务人……

隆务河可算得上黄河的子孙正脉。它发源于黄南夏德日山地,长300多里,流经同仁、尖扎,在昂拉乡投入黄河怀抱。隆务镇老城在河流西岸的坡地上,这里是青海真正的明代建筑。风格简朴、错落有致,各式各样的老住宅和店铺依地势排列,每一种自有特点,相互间又和谐相融。道路曲折幽径,婉转自然,体现出古人在居家和处世的人文思维。隆务是老城又是边城,却保存着这份天真和古典。

走进弯弯曲曲的民主上、下街,那些面貌依旧的传统商肆及建筑,在向世人昭示着同仁厚重的历史韵味。具有700多年历史的隆务寺和已有240多年历史的同仁老城区,是展现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岁月匆匆的脚步无缘打扰小城的宁静。悠悠晃晃,梵音袅袅,隆务河缓缓的流水穿城而过,边城仿佛停在了明代的某个时刻……

热贡地区至今仍保存着几座对热贡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藏传佛教寺院。隆务寺是热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全称“隆务德钦琼科林”,意为“隆务大乐洲”。明洪武三年(1370年)进行了重建,此后逐渐扩建和修补。隆务寺在安多地区规模、地位和影响仅次于拉卜楞寺和塔尔寺。寺内现有密宗院、时轮院、显宗院,以及天女殿、灵塔殿、观音殿、文殊殿、曲哇殿、马头殿、大经堂等建筑。寺院建筑为藏汉合璧式,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中央大经堂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供奉着明朝皇帝赐赠的数十尊佛像。

寺内还供奉有高 11 米的宗喀巴大师像,底座周长 36 米,通体贴金,上下周围镶嵌金玉宝石。寺内还藏有众多精美的造像、壁画、堆绣以及明宣德年间赐封的“弘修妙悟国师”牌匾、明天启年间题赐的“西域胜境”匾额等。到同仁,隆务寺不可不游,此外,还有郭麻日寺、吾屯下寺、年都乎寺等,均值得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