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这么严热, 看看古人是如何乘凉避暑的

作者:忆古今 2017-07-06阅读:1285次

最近气温也是越来越高,想必大家也都做好了相应的避暑方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古人懂得“凉由心生”的道理,所以,很多文人雅士都追求一种超然脱俗的避暑氛围,以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王维为了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百读不厌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夜热依然年热同,开窗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这首杨万里的《夏夜追凉》更是写出了怡然自乐的夏日避暑纳凉之景,读来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但古人“心静自然凉”的修为,却是我们现代大多数人难以达到的境界,毕竟“凉由心生”无法从根本上来避暑。

早期建造避暑“凉屋”设计精巧这种豪华的避暑设施一般都是傍水而建,充分体现了古人的环保意识和亲近自然的绿色理念。

在唐朝的宫廷就建有专门用于夏天避暑的凉殿,在凉殿中央安装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原理,用扇轮转摇,产生的风力将冷气送入殿中。 后来发展到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目的。到了宋代,除了皇宫之内,高官显贵们也纷纷建立起私家避暑“凉屋”,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而且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在享受清凉的同时,更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至明朝,这种避暑建筑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朝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曾精彩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的“凉屋”在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而且不消耗能源,不污染环境。到明清时期,这种用冰块避暑的方式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每到盛夏时,官民都会大量用冰:“取一桶冰,凿孔置于地,凉风满屋。”

古今每日更新您不知道的历史故事,喜欢的点点关注,你们的关注就是我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