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夏季总拉肚子怎么办?

作者:羚锐小羚羊 2017-06-27阅读:4156次

对于拉肚子,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不陌生。儿童腹泻四季均有可能发病,我国小儿腹泻病每年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在6~8月,主要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或痢疾杆菌导致的;另一个高峰在10~12月,主要是轮状病毒导致的。夏季炎热,人们喜欢呆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腹部很容易受凉,也容易导致腹泻。

小朋友夏季总拉肚子怎么办?

小羚羊:“麻麻,我可不想天天拉肚子,你快点读完文章,好好保护我吧!”

1、发病原理和机理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病原可由病毒(主要为人类轮状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以及鼠伤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菌、耶氏菌、金葡菌等)、寄生虫、真菌等引起。肠道外感染、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过敏、喂养不当及气候因素也可致病。

小羚羊:“麻麻,宝宝该怎么才能不拉肚子!”

2、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的食物,注意食具的消毒。

饮食营养均衡:养成不挑食、不偏食、定时就餐的饮食习惯。

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避免不良刺激: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注意腹部保暖:夏天喜欢呆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腹部很容易受凉,合适的空调温度,以及注意儿童腹部保暖尤为重要。

小羚羊:“麻麻,我记住了,不乱吃,勤锻炼,空调温度不能低。”

小朋友夏季总拉肚子怎么办?

3、症状

大便次数增多,每日超过3~5次,多者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病史。

重症腹泻及呕吐严重者,可见小便量少,体温升高,皮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等脱水征。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和过程。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2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

腹泻病的共同临床表现:

轻型腹泻:常由饮食因素及肠道外感染引起,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道症状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3~10次/天),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大便镜检可见少量白细胞。

重型腹泻: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而来。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亦可为粘液脓血便,常伴呕吐。有较明显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如脱水、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等)和全身中毒症状(包括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昏迷、休克等)。

4、护理和治疗

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急性腹泻,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都是防止脱水。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发布的《腹泻治疗》说,仅仅通过简单的口服补液的方法就能安全和有效地治疗90%以上各种病因和各年龄患者的急性腹泻。

补液为通俗的说法,医学术语为液体治疗。即是液体(包括糖水,盐水,电解质,胶体,血液,酸性或碱性液体等等)通过输液或口服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治疗方法。

有些妈妈看到孩子腹泻后上吐下泻,身体十分虚弱,就会给孩子采取立即止泻方式。其实腹泻是肠道排泄废物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通过腹泻可以排除病菌等有害物。所以,腹泻并不一定就是坏事。治疗腹泻重点应该是找到腹泻的原因并解决掉,而不是单纯的止泻。

我国5岁以下儿童平均每年腹泻2~3次,去到医院一般都是输液输液再输液,但实际上如果家长掌握一定医学知识、遇到靠谱医生、医生又有足够时间指导的话,绝大多数儿童腹泻都不需要静脉输液。

在宝宝出现腹泻状况后,应当在不刻意止泻的前提下,注意预防脱水并及时补充营养,以及针对腹泻原因适当用药。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补液,因为口服用药更安全,可选择使用安全有效的口服补液。

当然也可以采用食疗和物理疗法来辅助治疗,如外用的舒腹贴膏。六岁以上的小孩还可以给小朋友做苹果泥,苹果含有果酸,能吸附毒素,并含有鞣酸,具有收敛作用,适宜于小儿腹泻症。

小朋友夏季总拉肚子怎么办?

上面指的是不严重的情况的处理方式,但如果有下列情况,还是需要及时就医,对症下药。

1.腹泻剧烈,大便次数多或腹泻量大;

2.不能正常饮食;

3.频繁呕吐无法口服补液;

4.发热且高烧不退;

5.明显口渴,发现脱水体征,如眼窝凹陷泪少黏膜干燥或尿量减少等,神志改变,如易激惹淡漠嗜睡等;

6.粪便带血;

7.年龄<6个月早产儿,有慢性病史或合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