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年用命换来的钱,患癌后,不到1年就统统花光,值得吗?

作者:老萌萌啊 2017-06-29阅读:726次

田女士从来没有想过,癌症来得这么快。

“不想动手术。”

“反正都会死。”

“我的辛苦钱是拿来买房子的,不是丢进医院的。”

即便到了美国,田女士也一度想放弃治疗。

6个月前,69岁的她因腹痛到河北当地的医院就医,医生说是肠道感染,对她进行了抗感染治疗。但是,仅仅缓解了20来天,田女士就重新感觉到腹部疼痛,而且一阵一阵的比之前更加剧烈,同时还排便困难。

女儿黄丽认为当地的医院水平有限,于是带母亲到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挂了号。一番检查下来,田女士被诊断为肠梗阻,随即做了右半结肠切除术。手术非常成功,但术后的病理结果却似晴天霹雳:结肠癌伴淋巴结转移。这意味着,前一刻还只是肠梗阻患者的田女士,忽然成为了一名晚期癌症患者!

担心母亲年事已高,不能接受身患癌症的现实,女儿黄丽强忍悲痛,瞒着田女士与医生探讨治疗方案。医生建议化疗,一个月后复查再定具体用药方案。

然而,就在术后等待期间,新的状况出现了:田女士在家突然左手无力,拿不住东西,而且还伴随头痛、恶心。她们提前赶回北京的三甲医院,做了MRI(核磁共振),医生说是脑梗;更加可怕的是,PET-CT显示,她的结肠癌不仅仅发生了淋巴结转移,还有多处肝转、肺转,医生甚至怀疑还有脑转。

一时之间,田女士的病情似乎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一开始,女儿黄丽还把希望寄托在医生的身上,毕竟这里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医院。但很快,她体验到了国内医疗一个最令患者和家属头疼的问题:分科门诊。

她们当时看的是肿瘤内科的专家,医生说化疗可能对脑梗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所以原定的化疗方案不能实施,让她先去看神经内科。然而,当她们一番周折挂到神经内科的专家号的时候,医生却说,田女士可能存在脑部转移,需要先处理肿瘤。她们又重新跑回肿瘤内科,接下来又见了放疗科医生……几次沟通下来,最后的结果是:要么回家观察3个月,要么先做脑部放疗。

女儿黄丽一听懵了:不确定脑部转移还能直接做放疗?而且,肿瘤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和放疗科医生的意见各不相同,她不知道该听谁的,这让她对接下来的治疗方案失去了信心。她去问放疗医生,放疗会对母亲产生什么影响。放疗医生对她说,“可能会让患者稍微变傻一点。”原本犹豫不决的黄丽,一听就下了决心,宁愿回家等,也不能这么不明不白地把母亲给治傻了。

多次奔波于肿瘤科,已经让田女士察觉了病情的真相。她对女儿说,“咱回家吧,不治了。我都这么大年龄,也没多少时间可活。”但黄丽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母亲断了治疗的希望。这时,她想到了出国就医。

巧的是,此前看财经类新闻,黄丽就关注过一家红杉资本投资的海外医疗服务机构盛诺一家,而且,这家机构离母亲看病的医院很近。“感觉都是命中注定的”,黄丽说。9月18日,她和弟弟陪母亲在盛诺一家医学人员的陪同下踏上了飞往美国波士顿的航班。

“原本,我们是应该把钱花在国内的……”田女士坐在女儿和儿子旁边,拉着5岁的小外孙不失遗憾地说,“但国内实在没办法了。国内的医生技术也很厉害,特别是护士。但确实国情不一样,有些东西不能说国内怎么样,美国怎么样。波士顿这么大城市40万人,在中国行吗?我们老家的小县级市还40万呢。”

一到美国,田女士就重拍了MRI,排除了脑部转移,所以也无需放疗。“美国医生说国内的片子看不清”,田女士说。住了两天院治疗脑梗后,目前她刚刚做完3次化疗,看起来状态不错,完全想象不到当初是坐着轮椅来美国的。

2

同样“逼上美国”的,还有54岁的老顾。他患的是转移性腺癌,多发淋巴结转移、骨转移,却苦于一直找不到原发灶……

这一切源于去年的一场手术。2015年6月,老顾例行体检时发现颈部双侧淋巴结肿大。医生说可能与他上腭的一个肿物有关,这个肿物已经存在30年了,一直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在医生的建议下,老顾接受手术把上腭的肿物切除了,术后的病理提示,这确实是一个良性的纤维瘤。

老顾原以为这事就过去了,但之后的变化让他措手不及。2015年7月,老顾在医生提醒下回院检查,PET-CI提示多发淋巴结浓聚,于是做了淋巴结清扫术。这下问题来了,术后的病理提示:这是一种转移性腺癌!不止如此,之后的一系列检查,包括胸腹盆CT、甲状腺超声、喉镜、胃镜、肠镜等,都没能找出原发灶……

找不到原发灶怎么办?但也不能不治啊,2015年8月18日,老顾开始接受放化疗。每次化疗住院一个星期、输药3天。“太长、太伤”,老顾说。在美国他每次化疗只需要三四个小时,而且是在门诊进行,完全不用住院。他自认身体状态挺好,但是在国内做完化疗后,体重从160斤直接降到了120斤。

这还不算什么,更让老顾揪心的是:治疗结束不久,他因胸骨疼痛到医院复查,结果却是胸骨体下段和双侧肋骨多发骨转移。如果不能找出原发灶,随时可能发生其他转移。老顾找了另外三家同样是北京最好的三甲医院做病理会诊,但遗憾的是,其中两家结果出来,原发灶仍然不明确。

别无他路,老顾无奈地选择了海外求医。经过查询了解北京的一家红杉资本投资的出国看病服务机构盛诺一家很知名,通过盛诺一家的协助下办理了出国就医相关手续。就在他办理好所有出国看病的手续、即将飞往美国的前三天,最后一家三甲医院的病理结果出来了,与美国医院后来的诊断结果相同:恶性唾液腺混合性肿瘤、恶性骨转移。最终,问题还是出在了他当初被当成良性纤维瘤切掉的上腭肿物。

原发灶找到了,但老顾还是决定赴美。他不能把仅有的一次生命,留给国内太过随机的医疗结果。他找的已经是国内一流的医院,却被一个原发灶折腾了整整一年。坐在休斯顿的患者公寓里,老顾喟叹不已。休斯顿的就医和生活条件比他想象得要好,医院里没有药水味,随处都是舒适的休息区。每次见医生,也可以聊半个小时以上,把所有想问的问题问清楚。而且,医生对他的治疗充满信心,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会有新的治疗方案来应对,这让老顾心里特别踏实。

“没办法,国内病人实在太多了。我们国内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也不错,但再好的医生,也耐不住一个下午几十个病人啊,怎么看?医生也只能最多三五分钟一个,跟组装车间、流水线一样。”老顾说。

他目前正在美国接受化疗,身体状态比较稳定,特别是食欲和睡眠保持得比较好。老顾性格坚忍,在他看来,能吃能睡,才能更好地与癌症做斗争。到月底化疗结束后,主治医生说会让他尝试一种靶向药,如果有效,很长一段时间都可以控制好病情,等待新的治疗机会。他对此充满了期待。

3

花费百万,也许只能延长一点生命,到底值不值得?

据海外医疗转诊机构盛诺一家副总赵建勇先生介绍,癌症患者到美国治疗,出去得越早,受益就越大。美国虽然代表了全球治疗癌症的最高水平,但也没有灵丹妙药,对于已经转移的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更多的受益可能是延长生命和改善生存质量。生命延长了,才有机会等到新的治疗手段。

在带母亲出国看病前,黄丽也咨询了圈内的医生朋友。

朋友劝黄丽,你母亲已经年近七十了,不适合再到国外折腾。包括田女士自己,都觉得出国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对治疗结果不抱什么希望。是黄丽的坚持,才让田女士最终来到美国,没有留下遗憾。刚刚新婚的儿子,也抛下媳妇陪她一起来到美国,这让田女士内心充满了感动。这趟美国治疗,对她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亲情。

说起女儿和儿子,田女士现场泣不成声。

黄丽却觉得母亲这趟来得很值,虽然美国的花费不低,光每月的住宿就6000美金,治疗一个多月,花费在4万美金左右——但至少母亲治疗得不痛苦,黄丽说。单纯的化疗其实并不贵,她们还做了一次输液港和几次比较贵的检查。住宿费也是可以缩减的,她想母亲住得舒适一些,所以选择了比较贵的公寓。

目前的花费对黄丽来说还能接受,关键是看母亲的治疗有没有效果。接受采访时,田女士刚刚做完3次化疗,来美国的时候是坐着轮椅的,现在每天能够步行一万米。第2次化疗后,她的肝功能就已经基本恢复,肩胛骨和后背也不疼了,体重还长了几斤。下月初她将接受第4次化疗,之后是评估,如果疗效确切(目前来看很好),医生说会继续一个周期的化疗,时间正好持续到年底,到时再根据田女士的身体状况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如果顺利,田女士也可以拿着方案回国治疗。

老顾则治疗时间较长,他在美国已经化疗了五个周期,整体治疗费用接近20万美金。“的确是比较贵,基本上是国内的五六倍,因为我们没有医保报销。但是也有一些省钱的窍门,比如说买药。”老顾说,“在不同的药店买药,价格是不一样的。”陪同人员会带他到相对便宜的药店去购买。

对于美国能不能治好他的病,老顾心里也是明白的。美国的医生对病情交代得非常详细,而且患者是第一知情人,家属能不能知道要获得患者的同意。但他是不想再回国内治了,用他的话说,“要死也要死在美国”。国内化疗就那么几个方案,而美国医生的每一个方案都是不一样的,针对任何症状,医生都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让老顾记忆犹新的是,在国内化疗的时候,医生给他开了止泻药,但实际上他并没有腹泻的症状,反而导致他便秘。国内预防便秘的药又只有一种,虽然说是瑞士进口的,但甜得他受不了,最后喝了一个星期的果糖,弄得他很难受。而美国医生对副作用的预防方案详细得让老顾有点“受宠若惊”,光是一种症状,就按症状程度不同,有初级、中级、高级三种用药方案;而且,有的药物还有多种口味。

“像我们这样到美国来看病的,多少还是有一些经济实力的”,老顾说。

4

有人认为,出国看病是对国内医疗的一种否定。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说到底:出国看病就是一个花钱买服务、花钱买资源的交易过程。

大部分中国医生拿着微薄的薪水,却忙得脚不离地,解决了13亿人的医疗问题,这在全球来说,同样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中国医疗和美国医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制,不能拿到一个层面来对比。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钱人到国外购买更好的医疗服务,这只是全球化进程中随风扬起的一片小树叶,最终可能形成一种趋势。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经消费了全球25%的奢侈品,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消费主体,怎么可能放弃关键时刻可以买命的医疗?

但骨子里,中国人的传统就医观念仍是就近求医;所以即便风口到来,也只是一个相对小众的群体。不是出国看病就一定能获得好的结果,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必要出国看病,也不是所有家庭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出国看病。

医疗的本质是人与疾病的斗争,而非地域区分。当你有就医需求的时候,你发现多了一种选择。那么这种选择,就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