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癌,“你”敢说不怕消化内镜?

作者:好医生mp 2018-02-04阅读:4377次

导语:近年来,肠癌及胃癌高发肆狂!据调研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发病多分布于40~50岁,结直肠癌发病群体中男女之比约为2~3:1。

图结肠息肉约30年演变为癌前病变,5-10年演变为癌症,后浸润、转移

值得关注的是,早期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相对较好,Ⅰ期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90%以上,而Ⅲ结直肠癌期患者则降至50%~60%,足见结直肠癌早期预防以及结肠癌早期筛查的意义重大。言及肠癌及胃癌早期筛查,不得不说说消化内镜在其筛查、诊断和治疗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哪些人群需要及早做结肠癌筛查?

(1)很长一段时间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即一会儿便秘,一会儿拉肚子,如果持续一两年的时间,需要警惕,最好及早做结肠癌筛查;

(2)有粘液血便的,像脓一样的大便,一天七八次,甚至十几次,也最好及早做结肠癌筛查;

(3)既往做过胆囊切除的,风险相对高一些;

(4)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最好定期做结肠癌筛查;

(5)肥胖的、糖尿病患者的结肠癌发病率是相对高的;

(6)精神压力大、精神紧张,或受过精神刺激的结肠癌发病风险也相对高一些。

目前,从数据规模和临床需求的增长角度,内镜中的消化内镜影像则最是炙手可热。据悉,近来腾讯觅影重点研究,奥林巴斯和富士等跨国上市公司加快布局,消化内镜或将成为医学影像AI的新战场,群雄逐鹿之势“来势汹汹”!

简要盘点,2017年下半年,消化内镜相关的AI领域可谓热闹非凡:

5月,日本奥林巴斯和富士公司宣布将合作开发适合胃和肠道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7月,日本癌症中心和NEC公司宣布开发出在结肠内窥镜中自动诊断息肉的人工智能;8月,腾讯公司发布觅影产品,着力于食道癌早期人工智能筛查,并在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上线使用;同样在8月,华西医院与四川希氏异构公司成立华西-希氏医学人工智能中心,并发布了人工智能消化内镜产品能够在胃镜下对息肉、肿瘤和静脉曲张进行准确识别的,准确率分别达到92.7%、93.9%和96.8%;10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在世界胃肠病学大会(WCOG)上发表了对消化内镜AI辅助诊断的大型前瞻临床实验的主旨演讲;随后,哈佛医学院也加入了对该产品的临床实验;12月,日媒报道日本横滨医院等六家医院利用人工智能在窄带光NBI的500倍放大内镜下,仅用0.3秒即可精确的诊断肠道息肉的性质。

那么,消化内镜为何这般如火如荼?

(1)消化道癌症的发病率的增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胃癌、结直肠癌和食道癌三种最主要的消化道癌症均列于全球高发癌症前六名,在中国分列第二、第四和第五名,总和远超肺癌。这三种消化道癌症在中国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消化道癌症均属于粘膜病变,早期发现的治愈率极高,早筛的意义重大。此外,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辅助消化道癌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将极大地提高筛查和检查的效率,解决医疗资源相对有限且分布不均的矛盾。

(2)消化内镜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与放射科的阅片业务相比,消化内镜是消化道病变筛查和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微创和无创治疗的主要手段。围绕消化内镜开发的人工智能产品将具备更为核心的临床价值,人工智能可以深入到消化内镜诊断和治疗的各个环节,更具备作为独立医疗器械产品的临床价值和商业变现能力。

(3)消化内镜本身的技术更新迅速:消化内镜通过自然腔道进入人体进行诊断和治疗,是无创和微创手术方式的创新平台,越来越多的手术迁移到消化内镜平台上,甚至包括肺、胆囊等器官的临近区域肿瘤的切除和治疗,都可以在消化内镜下完成。同时消化内镜提供特殊光源、放大镜、甚至显微镜的观察方式,这为医学对疾病病理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同时也为人工智能的用武之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简言之,消化道癌,“你”真敢说不怕消化内镜?不怕AI时代下的消化内镜?

无论开放式手术或腔镜微创手术和AI辅助微创手术,目地都是追求精准和尽可能微小创伤。无论是诊断还是筛查,目的都是追求精准和尽可能微小的误诊漏诊。